[摘 要] 本文通過我國西部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對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提出了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和建議。希望能對西部地區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關鍵詞] 西部地區 循環經濟 思考
一 、循環經濟在西部地區的實踐
近年來,中國政府將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工業園區作為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個重要舉措,國家環保總局及有關部門積極試點、穩步推廣、宏觀引導、全面服務,為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和法律法規建設做了大量基礎性和示范性的工作。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西部地區也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進行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有益嘗試。
2001年8月14日國家環保總局批準貴港國家生態工業(制糖)示范園區項目立項建設。該園區以貴糖股份有限公司為核心,以蔗田系統、制糖系統、酒精系統、造紙系統、熱電聯產系統和環境綜合處理系統為框架,各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及相互銜接,實現了園區內資源最佳配置和廢棄物的有效利用,使環境污染減少到最低水平。
新疆的有機食品強區工作全面啟動。全區已有20種家畜產品,1000畝水產養殖場,3萬畝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7億畝具備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的土地。既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又增加了農牧民收入,選擇了14家清潔生產試點和8家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其中,獨山子感化分子公司被評為全國8家“國家環境友好企業”之一;2004年克拉瑪依和庫爾勒被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正式命名為國家環保模范城。
曾經重度污染的城市——貴陽,建成了總面積達390平方公里的環城林帶自然保護區,治理和保護了南明河水系、白花湖、紅楓湖等水源環境,還綜合治理了城市廢水、廢氣、廢渣、酸雨、噪音及一些污染企業,合理的開發利用了礦石、土地、水利和電力資源,使貴陽市先后獲得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首座循環經濟生態試點城市、中日環境合作示范城市、世界銀行2001年中國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和2002年聯合國人居署城市發展戰略指標項目調查試點城市的榮譽稱號。
二、制約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因素
總體看來,西部地區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同時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1.傳統的政績觀和發展理念是阻礙西部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觀因素
1999年,我國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對于我國西部的大多數飽受貧困苦惱的地區而言,大量東部企業的西移為西部發展帶來了契機,通過引進外資,建立了新的生產項目,解決了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增加了政府的稅收來源。至于所引進的企業或項目是否存在嚴重的污染,政府是不是要保護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獲得短期的經濟利益而對一些企業或項目的嚴重污染選擇視而不見,甚至縱容保護。“招商”在某些地區、某種程度上講就變成了“招污”。同時也縱容了本地的企業制造污染。這種重經濟,輕環境的觀念使得政府對循環經濟的發展缺乏動力支持,抑制了循環經濟在經濟建設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2.公眾對循環經濟的認識不足是阻礙西部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
首先,由于西部絕大部分地區處于內陸、人民文化素質低和信息的不對稱,使人們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其次,由于我國長期以來“政府主導型”的環境保護工作模式造成公眾在環保領域對政府有很強的依賴性,將環境保護歸結為政府責任。致使公眾參與意識薄弱,普遍缺乏社會責任感。再次,由于西部地區的人民收入水平較低、人口增長過快、再加上片面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觀念和對環境污染、資源利用、開發的價值度量問題認識不足,導致了對自然資源進行了任意、過度地開采和利用,造成了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破壞。形成了“越貧越開,越開越貧”的惡性循環。第四,缺乏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公正道德標準和行為規則。
3.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不高是阻礙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因素
首先,企業是理性的經濟人,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的目標,生態環境效應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外部效應,對企業的經濟效益的影響不大,在沒有外部力量約束的情況下,企業一般不會考慮生態效應。仍然以高開采、高消費來換取利潤最大化。其次,由于西部地區的企業大多數是單株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信息難以對稱。致使資源、能量難以綜合利用,極大的限制了資源跨產業的循環利用,并成為資源在跨產業之間循環的體制障礙。第三,西部地區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和一些執法部門執法不嚴、有法不依的現象突出,嚴重阻礙了西部地區的循環經濟的發展。
4.科學技術支持不足是阻礙西部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的客觀因素
循環經濟研究、循環經濟體系構筑、循環經濟模式構筑不僅需要已有技術作基礎,更需要有新技術推動循環經濟的不斷深入,使循環經濟實踐活動由低水平不斷向高水平發展。循環經濟從“減量化”到“再利用”再到“資源化”,以及企業之間的耦合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所以,也可以說:循環經濟是科技由理論轉變成實踐的橋梁。例如:美國杜幫公司的3R“制造法”就是企業的科研人員針對公司發展需求而提出的,并且經證明也非常適合公司內部的物質閉合流動和經濟發展的方向。而西部地區的大中型企業擁有研發機構的就比較少。更不用說一些資金少,規模小的企業了。像一些沒有研發機構的企業,不僅在開發新產品上是毫無優勢,在生產工藝、產品設計和資源利用等方面也很難改進。
三、加快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對策和建議
1.政府應樹立新的政績觀,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
傳統的國民經濟體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西部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盲目追求經濟數量的增長而忽略了經濟質量的提高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導致目前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因此,西部地區的政府首先要轉變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觀念,徹底轉變把單純片面的GDP增長作為政府領導的政績考核指標,盡快將生態環境損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并建立相應的綠色生態考核指標。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計算出資源環境所付出的代價,這樣才能有效地評價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有效避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由于環境問題不是某一地方的問題,而是全國、全世界的問題。所以,對于治理環境污染所需要的費用,西部地區的政府和國家的有關部門應該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
2.加強有關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加強公民的環境資源問題的危機感,全面提高公民的環境意識,是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前提。西部地區各省應結合的實際情況,積極宣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個人和社會的危害,宣傳有關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活動和倡導人民群眾“綠色消費”。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社會風尚,真正做到人人愛護環境,人人保護環境。首先,西部各省的教育部門應當把循環經濟教育列入九年義務教育,對循環經濟的基礎知識進行普及,做到發展循環經濟從娃娃抓起。其次,西部地區各省的高等院校應該開設循環經濟專業或把循環經濟的課程作為其他專業學生必修課程。第三,各地區、各部門的干部在培訓時應該把循環經濟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學習。第四,在城市,應以社區為單位對社區居民進行發展循環經濟的教育宣傳,并在社區內將廢物分開存放,由該社區的物業部門同一回收,對在社區內亂丟、亂倒的現象,有關部門應在本社區內通報批評和使其交納相應的環境污染費,情節嚴重的應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五,在農村應通過一些娛樂節目來宣傳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第六,對于自發的環境保護宣傳和環境保護組織要予大力支持,對于在環境保護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要予以獎勵。
3.健全企業內部的管理體制,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企業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企業應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保管理體系和OHSAS18001職業安全管理體系綜合認證。并在此基礎上,企業將進一步健全管理機制、戰略規劃、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促進循環經濟的建設實施。其次,企業應成立由企業高層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的“循環經濟建設領導小組”,專門研究該企業的循環經濟建設規劃、發展模式,制定循環經濟的建設指標和循環經濟的工作實施機制,對該企業的循環經濟建設情況進行落實,按照建設指標分月或季度進行考量,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尋求對策,作為下一年度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目標部署的依據。第三,對于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應向“循環經濟建設領導小組”匯報,由小組人員共同研究討論解決。第四,企業對生產的產品要實行延伸責任制,在產品使用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物,該企業對其有回收的責任和義務。
4.加快完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立法的進程,嚴格執行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從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看,循環經濟立法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保障。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有利于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快速、有序發展循環經濟。因此,西部地區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首先,對于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相關政府部門應該依據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直接投資或建立政府、社會、企業多元化的投資機制來增加資金投入。其次,對于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要依據法律法規減免企業稅收。對于不符合循環經濟系統運行的行為應建立資源環境有償使用制度,運用價格機制,使環境成本內部化,通過規范和約束來促進西部地區循環經濟的發展。在西部地區有關循環經濟發展方面的法律體系不健全、不完善的情況下,有關立法機構要加強及完善循環經濟的立法工作。在法律法規不到位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可以在不違反憲法和法律的前提下,針對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裁決。
5.加強循環經濟的科技研究工作,加快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積極發展環保產業,解決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瓶頸
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依靠科技進步來解決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嚴重問題。西部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的瓶頸,就在于一些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沒有突破。所以,加強環境科學技術研究工作是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環節。對西部地區來說,應把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研究和推廣納入科技公關計劃。西部地區的科技部門應該在綜合平衡的同時,對有關循環經濟的重要課題應優先安排,進一步加強科研部門、高等院校和企業有關循環經濟的技術開發力量。加強科研與生產的聯合、協作,促使研究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此外,還應重視建立省外和海外研發基地,同時還應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省外和國外的有關循環經濟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引進、消化、吸收省外和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先進技術,使之本土化。通過自主開發與引進相結合,來實現循環經濟的核心技術突破。
西部地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環保設施落后,新建項目資金有限,生態環境條件惡劣。因此,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緩和與解決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提高行業競爭力是西部地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加快西部地區的繁榮與發展和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西部發展循環經濟調查[Z].http://news.qq.com/a/20050707/001444.htm新華網,2005~07~08
[2]左鐵鏞 馮之峻:德國循環經濟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8
[3]王克西:對甘肅省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考[J].臺聲.新視角,2005.6
[4]馬 江: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考[J].生態經濟,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