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前經濟危機的情況下,中國西部中小企業應該沉著冷靜,認真應對這場經濟危機,加強內部管理和企業產品技術升級,以走出這場經濟危機。中小企業應降低成本,剝離“壞賬”,以應對困難。此外,還要通過產品開發、價格調整、渠道創新等措施來抵御通貨膨脹,推動產品的不斷升級,增加資本盈利能力。
[關鍵詞] 經濟危機 應對措施
一、經濟危機給企業帶來的困難
經濟危機已經對沿海地區的制造企業受到致命沖突,許多的企業防備不足,經受不住其沖擊,紛紛倒閉。我們西部地區中小企業更是唇亡齒寒,美元的貶值,出口進一步受限;原材料的大幅上漲,居民的消費信心受挫,產品的消費進一步困難;國家銀根的收緊,企業融資難進一步困難。企業站在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二、 企業的應對措施
危中有機,在這樣的宏觀經濟條件下,大企業受到的沖擊同樣比較大,一般難以快速恢復,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確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因為船小好掉頭。冬天確實到來了,但是寒冷的冬天之后緊跟的就是明媚的春天。盡量設法熬過吧,可以在如下方面努力:
1.尋求支持,練好內功圖謀更大發展。國家出臺大量的政策以拉動國內投資建設和需求。這對西部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眼下全球各國政府都在積極想辦法拯救市場,投入已經超出了歷史上歷次危機的規模。避免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政府支持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中小企業大多是資源型、內向型企業,政府的政策也是切合西部地區的實際而制定的,中小企業的發展,應按政府支持的方向發展,抓住機遇調整產業結構,練好“內功”。但也不要簡單找政府,而是自己立足于市場,去迎接這個競爭。
2.改善管理,改變生產方式。許多中小企業以前的起家是以一時的機會和資源型的企業,真正的自主創新能力是其軟肋,在經濟比較景氣的環境下,壓力感還不是很足,改進的動力也就不強。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企業在危機中的生存之道,首先是‘活’下去,其次是趁低換盤、換資產。找準定位,尋找機會。中小企業需要從粗放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向集約式的轉變,要高效率、高產出、高效益、強創新。這就需要我們首先要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下功夫,而最重要的是以核心價值和品牌理念為靈魂,鑄造企業長久的核心競爭力,增加產品的高附加值,進行由粗放式向集約式企業經營方式的轉變和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發現并實施新的商業模式。
3.加強品牌建設,保持企業營銷通暢。品牌建設,是企業核心競爭力軟件資源中的重要一環。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品牌美譽度與知名度等相應提升,消費群體就會減淡了對企業背后硬件資源的深入考慮和探究,而是關注企業與消費者內心的溝通。危機的情況下,更應該在堅持品牌的核心價值理念的情況下,加強品牌基礎建設和品牌推廣,增強品牌的凝聚力和對產品銷售的拉力。
4.加強渠道管理。應對金融危機,中小企業應加強渠道管理,保障渠道通暢。目前渠道中多數是中小企業,他們本身應對金融危機的實力不足,能否過冬還是個問題。市場無疑提供了最佳的機會。建設渠道,固然依賴渠道將產品賣出去,這只是利益層面的交換,不是一流廠商的做法。有更高利益時,這種簡單的關系鏈條便不存在了。學習一流廠商的做法則是提倡共贏。在這個時候,要做是中小企業,供應商和通路商一道面對危機,度過難關,贏得市場,也贏得長久的支持和信任。危機的今天,中小企業目前亦在逐步融進互聯網中,依然繞不開渠道建設這個核心。由于網絡的發展,渠道建設的情況越發復雜,過去講競爭,現在是講競合。但無論哪種情況,渠道都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中國國內市場而言,眾多出口企業貿易額受到嚴重影響,無疑會將方向掉轉,開發內需。在此情況下,國內市場的渠道之戰只會更加激烈。中小企業在保持原有市場的份額的同時下一步多針對國內市場特別是尚未到達的市場進行一些適銷對路的產品的開發才是我們西部中小企業在這一時期內主要戰略發展的指導思想。
5.制定和實施合理的人才戰略。合理調整企業人才結構,節約用工成本,加大人才儲備,節減非關鍵崗位人員需求,加大和力保核心人才的人心穩定,并為其創造有利的條件和培訓。企業要走出危機,獲得生存,人才是關鍵。尤其是那些核心人才,更應該保留,甚至可以在市場上去網絡和優選高級人才。阿里巴巴的馬云說:“在平時在忙的時候不注重團隊建設,文化建設,而現在可能是最好的時候”。加強內部管理,發現新的商業模式。承載不了用工成本之重,裁員,將使公司更具反應能力、更加敏捷,給公司一個新的機會,對增長領域進行再投資。
6.財務融資渠道多樣化。外部融資渠道盡量的豐富,竟可能的利用企業的政策優惠,爭取到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企業的發展關鍵在于自己。內部的融資亦是相當重要。當沒有現金的時候,可以利用股權融資,讓新的股東進來分擔一部分風險和未來的爭取把企業做大做強。其次,民間金融的市場化一定要推進,這不僅意味著現有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渠道要被放開,更意味著政府應將民間金融合法化,并加以合理引導,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當然,這種做法會遇到商業銀行等利益集團的阻力。
7.加強企業的信息化和供應鏈管理規劃的能力。合理預測企業上游供應商,下游顧客和生產規以及中間競爭者的討價還價能力和需求的情況,做到生產適應消費需求。強調產業的集中化,應對經濟危機不是單兵作戰,只有西部的地區企業聯手,降低相互的交易成本,提高其信息化和交互溝通,由競爭變成竟合,把餅做大,棉衣做厚。21世紀,供應鏈管理是熱點,是經濟增長的三大利潤源泉,與其在目前這片模式的紅海下,不如提高物流供應鏈管理能力,開辟一片紅海,以度危機。
史玉柱認為,在當自己最困難的時候,采用的方法是選擇一個自己最熟悉的行業,最熟悉的產品,然后再帶領團隊全力以赴。這個時候你自己的行業是你最了解的,你的核心競爭力是最容易形成的,在最困難的時候最理想的辦法就是堅守自己的行業。在危機的情況下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做該做的事情
參考文獻:
田 野:實體經濟過冬:企業家冷靜趕考.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