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伴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對外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大,跨國公司在華并購日益頻繁,并購活動也出現一些新動向。文章通過分析外資并購的趨勢和出現的新特點,探討在對外開放過程中,特別是外資并購對中國產業安全方面帶來的隱患,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 外資并購 產業安全 跨國公司
據《2007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0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連續第三年呈現增長,達到13,060億美元,增長38%。這一數字接近2000年創造的14,110億美元的歷史紀錄,反映出世界很多地區強勁的經濟表現,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東南歐及獨立國家聯合體(獨聯體)中的轉型期經濟體三大類經濟體中均出現增長,在發展中經濟體中,我國、我國香港和新加坡吸引了數量最多的外資。其中跨國并購活動的增長支撐了目前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上升。2006年,跨國并購交易不僅在金額上提高23%,達到8,800億美元,而且在數量上提高14%,達到6974筆,接近2000年達到的上一個并購高峰。
一、我國外資并購趨勢及出現的新特點
美國學者海默認為,由于企業存在的壟斷優勢和市場存在的不完全性特征,對外直接投資成為現實需要。科斯的內部化理論認為,企業只要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使相應的交易變成企業的內部交易,實現在企業內部的交易比通過市場交易具有更低的成本。沃爾特·艾薩德認為不完全勞動力市場上存在的勞動力成本差異、市場購銷存在的貿易壁壘,以及政府的政策等使得對外直接投資成為現實需要。這些理論都表明,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降低成本、利用全球資源、提高效率的需要,而企業并購是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優方式之一。目前美國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給國際金融市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而我國宏觀經濟依然保持強勁增長,人民幣持續升值,體現了我國龐大市場對外資的強大誘惑力,外資并購成為我國主要的外資進人方式。
1.跨國公司掌握目標企業控制權的意圖強烈
跨國公司在并購合同中要求控股,對企業未來收益必須超過15%等要求成為最近一個時期跨國公司在我國并購的基本條件。這在原來的綠地投資中幾乎不存在。與2000年以前相比,現在跨國公司在投資并購中控股的比例明顯提高,出于對控股權的需要,跨過公司表現出強烈的“獨資傾向”,在控股權、控制銷售權及財務權、品牌使用權上都提出明確的控制要求。
2.跨國公司重點并購重要行業的骨干企業
跨國公司利用國企改制和地方推進國有產權改革的時機,針對重要行業的骨干企業,加快了并購步伐,美國凱雷投資集團與徐工集團工程機械公司的股權交易,高盛和鼎暉集團聯合收購國內最大的食品加工企業一雙匯集團100%的股權,四川雙馬89.27%的股權轉讓給拉法基中國海外控股公司等,這些在在相關行業中的重點企業,都已經或正在被跨國公司并購重組,表現出明顯的產業壟斷的傾向。
3.跨國公司采取的并購方式不斷創新
跨國公司的并購都有很強的目的性,那就是達到對并購目標的完全控制并盡可能實現對市場的壟斷。因此跨國公司在并購中為了達到目的,采取逐步措施,不斷創新并購模式,除了正常收購收購以外還搞蓄意收購,目標是收購上市公司,先成立合資公司,然后收購上市公司的核心資產;或是為了得到一家企業,跨國公司先合作后合資,合資以后大力虛化,虛化之后虧損,中方堅持不住了,就實行收購,使合資企業最終變成跨國公司的獨資企業。
二、跨國公司并購對我國產業安全的影響
產業安全是指在對外開放和國際競爭的條件下,國家的重要產業能夠保持相對優勢,在資本、技術和市場等領域不受跨國資本的左右,從而實現本國利益的最大化。雖然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是維護產業安全的有效手段,但從產業自身因素考慮產業安全問題,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是核心問題。目前由于跨國公司并購的迅速發展,使我國產業安全面臨的主要風險如下:
1.跨國并購嚴重削弱企業自主研發能力,降低我國國內企業的發展能力
在我國從事研發活動的跨國公司多數從事適應性研發活動,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究機構主要是進行新產品的本地化研究,新技術、關鍵技術仍掌握在外方人員手中,創新能力仍在跨國公司母國。跨國公司并購企業后,企業自主創新的投資決策權被股權左右,外資企業利用各種手段取得控股權,從而奪得自主創新權。缺乏品牌和技術創新后的國內企業,只能高度依賴于跨國公司,企業獨立發展的空間狹小,發展后勁嚴重不足。
2.部分產業過度并購造成行業壟斷,打破原有的市場結構
基于外資并購近年來側重整體布局、系統性并購的特點,一旦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即從主要原料、零配件的供應到銷售網絡都被幾家外資寡頭控制,將為其他的國內企業進入這個行業設置非常高的門檻。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在我國已開放的產業中,許多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被外資控制。電子信息、汽車、醫藥等主導產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計算機心片、軟件操作系統、汽車發動機90%以上控制在外資手里。如果外資壟斷涉及國家安全的重要行業,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如金融、電信、交通、鋼鐵等行業,并控制其核心技術,可能帶來我國的產業安全的風險問題。
3.跨國并購造成國家重要資源大量流失,打破我國生態環境平衡
跨國公司把在母國受到限制的一些污染行業轉移到我國,使一些地區的土壤、水源,以及其他生態遭受破壞,而我們并未從中獲得多少實際的利益。目前資源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大量戰略性資源的外流將加劇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供給的矛盾,環境問題威脅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阻礙了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三、保障我國產業安全的建議
1.加緊制定法律法規,運用法律手段維護我國產業安全
并購和壟斷是一對孿生兄弟,反壟斷法很重要。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都非常注重對跨國并購的監督管理,并制定了限制此類并購的完備法律體系。在防止跨國并購造成的產業安全問題方面,美國進行了分類管理,針對一般性競爭性產業安全,有《反托拉斯法》和《反壟斷法》;針對上市公司的,有《上市公司并購法》和《證券投資管制條例》;針對有關國計民生的產業或核心技術的產業,有《國家安全法》等。目前我國已借鑒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制定并實施了《反壟斷法》,設立跨國并購審查機構,防止外國資本進行壟斷性惡意收購,但其他相匹配的法律措施還要進一步完善;通過立法確定外資并購待遇的標準,在賦予外資國民待遇的同時,明確限制外資并購的行業和領域,特別是涉及國家安全的國防性的限制;并購規模的限制,對于交易額達到相當規模的要限制;取消一些特殊政策,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2.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引導其向國際化發展
這是維護產業安全、規避市場風險的根本舉措。根據國際慣例,企業研發投入應占銷售收入的5%,低于3%就會被市場淘汰,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一般占銷售收入10%以上,國家相關部門積極引導企業增加技術開發的投入,開發推廣適用技術,形成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只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才能增強企業盈利能力,不但不會輕易被跨國公司并購,而且還能與其展開競爭,拓展國際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在并購過程中,企業抓住合資企業的控股權,避免并購之后,喪失研發平臺和隊伍。要處理好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的關系,對引進的國外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在消化的基礎上再創新。根據市場的需求和特點,借助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共同開發一些新技術和產品,加速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進程。
3.積極開展對外合作,引導跨國并購的產業投向,杜絕國內稀缺資源流失
鼓勵和引導企業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產業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對跨國公司在能源、交通、農業、環保等產業的并購投資采取支持的態度,而對跨國公司進入銀行、證券、保險、公用事業、信托投資等領域進行限制,禁止或者限制外資企業對于我國稀缺資源的開采和生產性企業的并購,禁止嚴重污染環境的外資并購項目,引導外資在高新技術等科技領域開展投資,提高產品的技術附加值。
總之,在對待跨國公司的并購中,理智看待“以市場換技術”的政策,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和產業安全的關系。在明確外商控股和并購國有企業產業導向,以及確定可以參與并購的產業領域的原則下,我們應以積極的態度,歡迎跨國公司并購,并借助跨國公司的優勢,盡快培育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
參考文獻:
[1]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2007年世界投資報告,2007
[2]高 媛:跨國并購對我國產業安全的影響及對策.集團經濟研究,2007,(7)
[3]春光:中國產業安全現狀及對策.中國科技投資,2007,(01)
[4]邊 偉:跨國并購與產業安全的思考,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