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奧運會結束,人們所關注的熱點會迅速轉移。奧運商機已過,奧運行情所帶來的快速經濟發展將逐漸降溫,我區必須針對經濟大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體育產業的發展戰略。本文從奧運會對我國產生的經濟效應以及對我區體育產業發展的影響方面進行了探討,為奧運會后我區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行性參考。
[關鍵詞] 奧運會 體育產業 可持續發展
從2008奧運申辦成功開始,奧運行情就一直被全世界和各行各業的商家所關注、炒作。特別是奧運會的舉辦城市,注入了國內外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投資。隨著奧運會的結束,人們更關注對奧運會的投資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經濟收益,奧運行情過后,這種時間特質很高的經濟能否形成可持續發展。奧運行情帶來了旅游熱,我區曾利用了一切有利條件,將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但整體看來,收效不大。如何在奧運商機過后,保持我區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值得我們深思。
一、奧運行情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自從2001年7月13日,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奧運行情就已經開始。為了舉辦奧運會,北京要新建、完善體育場館、交通、通信等設施,預計投資2800億元人民幣,舉辦奧運還將帶動一批相關產業的發展,也給中國國內外投資商帶來巨大商機。其中,大部分的投資屬于政府行為。據統計,北京奧運會的預算總收入是16.25億美元,總支出是16.1億多美元,經濟收益是“略有盈余”,但實際上,支出大大增加,約為22億美元。由于反恐和安全等方面的預算大大超支,使得收益大幅度縮水,非賽事主辦其他城市的奧運經濟效益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奧運會所產生的主要是社會效益,而直接經濟效益甚微。但從宏觀經濟層面上看,奧運會帶來的更重要影響在于提升國家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
我區遠離北京,奧運行情對我區經濟基本面的影響不明顯,但對我區體育產業結構的調整,新體育產業(特別是體育旅游產業)的培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區體育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2004年我區體育企業達到3000多個,體育產業總值達11億元。這說明我區體育產業發展滯后,存在著規模小、分散經營、品牌綜合實力較弱,經濟效益差等問題。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為我區體育產業結構的優化及調整注入了新的思想。
二、影響奧運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分析
奧運行情舉世矚目,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卻沒有達到預計的期望值,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結果,在影響奧運經濟效益的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就是政治與經濟兩大因素。
1.政治因素。社會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沒有穩定的社會和政治環境,經濟基本會失去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對于新興的體育產業,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是體育產業全球化的前提條件保障,否則,體育產業只能是國內或區域性活動,無法實現國際旅游資源的互通。
雖然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但不穩定的國際環境因素依然存在,甚至有可能激化,爆發戰爭,體育產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就遭到破壞。不同意識形態的大國之間的武力對抗以及對稀有資源的掠奪,是不穩定國際環境產生的根源。海灣戰爭的遺留問題,伊朗與歐美的關系惡化,使得中東的局勢日趨緊張;俄羅斯入侵了格魯吉亞,東歐局勢惡化,大規模戰爭一觸即發;國際的反恐形勢嚴峻,而國內新疆的東突和西藏藏獨分子的分裂事件,給我國穩定的政治環境蒙上陰影;因繁瑣的安檢,我國各大航空公司大量削減了國際航班,旅游航班比預計的大幅度縮水;為此,北京奧運會預算產生巨額超支,應付安保問題,嚴重影響了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
2.經濟因素。美國的次貸危機席卷全球,將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持續的動蕩與破壞。從申奧成功到2007年底,我國迎來了奧運行情的高峰期。國民經濟得到持續、快速的增長,股市、樓價暴漲,到2007年底達到了頂峰。而距離奧運會舉辦僅僅半年多的時間,在國際原油價格不斷飆升、大規模的海外熱錢涌入我國金融市場等國際經濟環境因素的沖擊下,卻出現了通貨膨脹、股市和發達城市的樓價持續暴跌等不穩定的經濟現象。我國經濟宏觀調控正面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加強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穩定國內資本市場、保護中小投資者的經濟利益,關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
3.自然因素和政策因素。自然環境是旅游產業存在與發展的物質基礎,2008年,我國自然災害發生較為頻繁,南方雪災、汶川地震、洪水等日然災害,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罕見的人員傷亡。加強我國政府和人民在和平年代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的能力是一項長期的國策。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北京和具有奧運會賽事舉辦項目的城市由于地域環境的制約,旅游資源是有限的。奧運會期間,北京擁擠不堪,而相比之下,為奧運舉辦也同樣齊心協力投入的全國各地,雖然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也只能望梅止渴。我們看到了政策與各地區經濟發展戰略之間結合的不足。
奧運會給我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機,國家也為此制定了大量的經濟發展策略。但從結果來看,依然缺少對奧運會的整體效益和長遠規劃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多數的投資與經濟收益都集中在北京以及有舉辦賽事項目的城市,而周邊地區和其他甚至是旅游名城也難以分到一杯羹。在全國諸多旅游城市中,只有大連市打出了“比賽在北京,觀光在大連”的奧運旅游宣傳促銷口號,而其它許多著名的旅游城市奧運旅游資源沒有充分利用,競爭意識不強。
我國在奧運會舉辦過程中動用了大量資源,隨著奧運會的結束,舉辦城市會出現大規模相關產業的轉型發展,大批的體育場館設施、相關服務設施以及人員的再利用,成為一個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相關的政策研究與實施應具備前瞻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三、我區體育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1.從國際國內形勢出發,深入探討研究體育產業發展的各種主要因素,樹立大國風范,與世界大國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新秩序,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努力提升國際地位,為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我區要積極配合中央,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繼續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增強區域經濟實力,為經濟的整體發展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
2.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的精髓,制定適合我區經濟狀況的整體、穩定的發展戰略,防止經濟的大起大落。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是實現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以趕超的發達國家的有效戰略舉措。如意大利的體育旅游的年產值從20世紀80年代的180億美元達到目前的500億美元,超過了汽車制造業和煙草業的產值。奧運會在我國舉辦的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作為一場競賽而存在,它將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開辟地方到北京的后奧運旅游熱線,滿足奧運期間無緣上北京看奧運的消費者的需求,將成為體育旅游發展的一大熱點。
3.抓住奧運契機,培養和發展新生體育產業,走多元化體育產業發展道路。特別對于新興起的體育旅游產業,要重新回歸旅游的本質看問題。旅游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也是一種文化活動,文化的差異是旅游產生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旅游是一種跨文化交流。將旅游與各地的民俗文化旅游密切聯系起來,才能形成用之不盡的旅游資源。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文化最悠久的國度之一,神秘的東方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的地方。民俗旅游資源具有“其特性”、“新鮮性”、“美感性”、“娛樂性”、“民族性”等多重品格,而且資源豐富多彩。我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民俗風情旅游資源豐富,因此,旅游與文化、區域經濟因素等有機結合,才能體現真正的整體發展效應,才能最終實現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
廣西地處東南沿海經濟圈、大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具有沿海、沿邊、沿江三位一體的地域優勢,具有發展經濟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國際經濟關系優勢。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泛北部灣經濟開發區的建設,在政策、經濟等方面給予多方扶持,為我區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區地理環境復雜,具有除高原環境以外的大部分地理環境,適合親空類、親水類、親綠類、親土類等體育運動的發展。而現在已經在我區蓬勃發展的有海邊的滑翔運動、沖浪運動、舢板和帆船運動,西北部地區的森林探險、野外拓展、漂流等體育運動。而奧運會在我國的成功舉辦,成為推動我區體育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巨大動力。
參考文獻:
[1]北京奧運會收支將略有盈余[N].中國青年報,2008,08,22
[2]袁兢業:廣西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集團經濟研究,2006(210):165~166
[3]楊 宏:2008年奧運會與我國體育旅游經濟的發展[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26(9)
[4]李祥福: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旅游[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3,30(2):61~64
[5]巴兆祥:中國民俗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38~239
[6]蔣鋼強 周建洪:兩岸文化交流與廣西旅游資源的開發[J].商場現代化,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