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上海市體育產業與我市經濟和體育事業快速發展不相適應。現就上海市體育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對策進行深入研究,以便進一步促進體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上海 體育產業 發展對策
上海市正在努力建設“四個中心”,達到“四個率先”,這為加快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體育產業已成為上海經濟新的增長點。但上海市體育產業仍然存在各門類發展不平衡,總量不大、水平不高、競爭力不強、自我發展不夠完善等問題,與上海市經濟和體育事業快速發展不相適應。現就我市體育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對策進行深入研究,以便進一步發揮體育產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勞動就業和市民體質等方面的獨特作用,促進體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上海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
上海市體育產業發展勢頭良好,進一步樹立了全社會共同興辦體育產業的大體育產業觀,成績顯著。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認識有所突破。大家不斷創新觀念, “跳出體育看體育”的觀念更強了,把做好體育產業工作放在服務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來看待,使體育產業成為地方發展重要的推動力。
2.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我們上海基本形成了健身服務業、競賽表演業、體育彩票業、體育用品業這體育產業的四大主體,特別是競賽表演業和健身服務業的日趨活躍,日趨成熟。
3.產業規模逐漸擴大。全市現有經營性體育健身場所5236多家,形成了紅雙喜集團、喬山集團、東亞集團等有一定規模的體育企業。
4.體育產業工作穩步推進。在各級體育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體育產業統計、體育服務標準化工作、體育服務認證、產業基地建設等諸多新的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5.體育產業工作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初步形成了一支體育產業工作隊伍。一些精通競技體育、群眾體育的人才逐漸了解了體育產業運作模式,一些熟悉法規政策、經營開發的人才逐漸進入到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工作領域中,工作的交融和相互促進培養了一批既懂體育也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也鍛煉了隊伍。
6.體育產業對促進體育事業發展、提高體育工作整體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體育產業的發展,為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
二、上海體育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上海市體育產業整體上還處在起步階段,還存在諸多的矛盾和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體育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體育產業結構、體育市場結構和企業結構上不平衡現象較為突出。從體育產業結構上說,體育服務業是體育產業的真正內涵所在,真正體現了體育的屬性和體育的價值,是體育產業的本體產業,而體育用品業是體育產業的衍生產業。從體育市場結構上說經營性體育設施的數量偏少,大部分仍固守公益性而不能放開投入經營,從而又限制了體育設施市場化的運作。從企業結構上說,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體育企業數量有限,國有企業、集體資產比重較大,尤其是體育行政部門非經營資產從事經營性活動的占了相對大的部分,這些單位“公司化”的比率過低,同時,民營資本和國際資本所占份額較小。
2.體育產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不夠完善。體育產業的行業管理體制沒有形成,仍然是高度封閉、行政集權的管理模式。
3.規模不夠大,缺乏體育龍頭企業。上海體育企業分散而規模小,缺少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體育龍頭企業產業集團,上海體育企業還沒有一家上市公司。
4.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規劃引導。政府對體育產業的政策扶持十分缺乏,甚至一些政策嚴重影響了體育產業的發展。
5.體育經紀人素質不高,能力不強。在我國體育經紀人還不很普遍,目前上海通過正式培訓考核通過,正式在執業的體育經紀人有約200個,但由于我們國家的體制,社會上獲的體育經紀人證書的經紀人只能從事一些賽事的經紀,而且往往根本承接不到賽事承辦權,而大量的體育賽事都是體育行政部門自己或政府委托的國有企業在承辦,辦賽的人員好多是有行政職級而沒有經紀人證書的。
三、上海體育產業發展的對策
發展體育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有許多工作要做,根據上海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目標任務,我們將努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努力,合力推進上海體育產業上新臺階。
1.提高認識,為體育產業發展營造思想環境。發展體育產業,不能僅僅局限于解決體育系統和具體部門的生存之憂、發展之虞。體育產業絕不僅僅是體育部門自身所辦的產業,而是作為社會經濟生活一部分的體育產業,是全社會的體育產業。發揮區域優勢和資源特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鮮明的體育服務產品和體育產業發展帶。
2.創新體育產業體制。一是構建體育產業工作體系。根據我市體育產業的發展特點,必須加強對體育產業的宏觀管理和調控,克服產業發展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二是創新體育產業管理體制。按照建設法治政府、服務政府的要求,切實把政府的職能轉變到為體育市場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上來,把工作重心放在社會管理和市場監管上來。三是完善體育產業投融資機制。通過打破行業壁壘,吸引和鼓勵社會各種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投資體育產業。
3.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優化體育產業結構是提高體育產業增長質量與效益的根本途徑,也是促進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礎。一是大力推進六大市場的發展。二是扶持骨干企業和重點項目。做大做強一批擁有自主創新和知名品牌的體育產業類大中型企業。三是積極推進體育企業改組改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引導體育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度改革,鼓勵中小體育企業通過聯合、兼并和重組等形式,進行產權制度和經營機制改革。
4.完善體育產業政策法規。第一,完善體育產業的配套政策。當前,首先要用足用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關于發展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民營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其次要爭取體育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第二,完善體育配套法規。要抓好立法工作,希望通過體育法規為培育和規范體育市場、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保障。第三,完善體育產業理論體系建設。加強體育產業領域的重大理論和政策的研究,加強專題調查研究、市場分析、咨詢服務等工作。
5.培養高素質體育產業人才。一是以體育高等院校為依托,支持有條件的大專院校增設體育產業的專業和課程,按市場需求培養體育產業專門人才。二是加強崗位職業培訓,建立完善體育服務從業人員執業資格制度,辦好產業管理干部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三是支持有條件的體育企業單位與大專院校聯合培養既懂經濟,又懂體育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四是面向國內外引進各類高層次、高素質的高級管理人才。五是培育和規范體育人才市場,完善人才評估體系和激勵機制。推進體育經營單位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六是選派人員到一些從事體育產業的國際中介機構學習、實踐,加速我國體育產業與國際的接軌。七是加強體育產業理論和學科建設,培養一批體育產業專家隊伍。
6.抓好體育場館的綜合開發利用。一是要盡快轉變體育是單純公益事業的思想觀念,樹立起體育是具有產業性的社會公益事業的新認識、新觀念。二是要大膽引入新的管理和經營觀念,通過建立體育場館商業鏈、產業鏈,實現產業互補,使體育場館成為集訓練、競賽、休閑、培訓為一體的體育健身休閑中心。三是要創新經營管理方式,不斷豐富經營管理的模式,提高綜合使用效益。
7.建立體育市場監管體系。探索創新體育市場管理的方式方法,構建體育行政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協同、行業協會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管理體系。明確管理職責,切實把政府的職能轉變到為體育市場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把工作重心放在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上來。
8.扶持培育體育產業中介組織。從上海的情況看,真正從事體育產業中介的機構還寥寥無幾,但是上海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相對健全的體育協會。政府應加強扶持體育協會,提高他們的經濟能力,發揮他們在吸納社會資金,推銷體育技術產品,擴大體育市場的作用。
9.加大體育無形資產開發力度。體育無形資產開發包括各類體育賽事、體育組織、體育場館、運動隊、運動員等相關知識產權和肖像權的各種商業開發。要進一步探索符合我市市情的體育賽事運作模式,充分發揮體育中介組織作用,實現賽事運作的專業化、規范化,不斷提高各類賽事的品牌價值。進一步加大體育組織、運動隊、運動員無形資產開發力度,推進各類資源的整合,提高開發效益。
參考文獻:
[1]上海市體育局:上海市體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計劃[R]. 2007年3月
[2]熊月之等:海納百川——上海城市精神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