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瓶頸。浙江積極打造先進制造業的基地也同樣面臨著這個嚴峻問題。本文通過比較浙江主要制造業的分布和高職相關制造專業的設置布局,研究兩者之間的適應性問題;認為應從政府和高職院校二個層面著手,積極引導從而調整浙江省高職制造類專業的布局,使高等職業教育真正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關鍵詞] 先進制造業 高職專業 適應性
根據浙江省“十一五”發展規劃,浙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之一就是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合力打造中高檔紡織、品牌服裝及皮革、電子信息及電氣等10大產業集群,以及20個左右國內重要的制造基地,提升戰略地位。浙江省實施打造制造業大省的發展戰略,對工科專業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供不應求,應合理調整高等職業教育相關制造類專業的設置布局以適應其發展。本文通過比較浙江主要制造業的分布和高職相關制造專業的設置布局,研究兩者之間的適應性問題;并根據兩者存在的不協調提出解決對策,以供相關職能部門參考并對此加以引導,確保浙江省實現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目標。
一、浙江重點制造產業的區域分布現狀
以“一鄉一品”、“一縣一業”為特征的同類產業集聚生產方式構成了浙江制造業最大的特色,浙江具有競爭優勢的制造業,主要就是依托區域塊狀經濟發展起來的。打造浙江先進制造業基地,必然立足于浙江已有的特色產業基地和產業集聚區域。根據浙江省企業調查隊的專著《浙江經濟若干問題調查與研究》(2005)相關數據,浙江省重點制造產業的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浙江省各地市的重點制造產業各有側重,同時制造產業的分布呈現不均布的現象,杭州市和寧波市制造產業的種類最多,多達7類;嘉興市、湖州市、衢州市和麗水市的制造產業最少,各僅有1類,舟山市則無制造產業。因此,相應的每個地市對制造業高技能人才的專業需求是不同的,有必要對浙江省高等職業教育制造專業的空間分布進行分析比較。
二、浙江省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及相關高職制造類專業分布的現狀
1.浙江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目前,浙江省各個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技工荒現象。根據寧波市勞動保障部門的調查,寧波市企業高級技師、技師缺口高達74%,中高級技工缺口達68%;同樣,紹興市高級技工以上人才在技能人才總量中不到5%,高級技工和熟練工缺口在16萬人左右,主要分布在紡織、印染、機電等多個行業。可見,隨著工業創新和技術跨越要求的不斷升級,制造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加;而浙江的高技能人才的總數與企業的需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見表2),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為浙江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重要障礙。
資料來源: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課題組對該省技能人才的調研
2.浙江先進制造業高技能人才的結構
中國高技能人才不僅總量不足,而且質量不高。我國城鎮勞動者近2.6億人,其中技能勞動者8720萬人,只占城鎮從業人員的三分之一左右。據統計,在技能勞動者中,技師和高級技師僅為4%,而企業需求是14%。在這個大環境中,浙江省的高技能人才也遭遇著同樣的難題。目前,浙江省技術工人隊伍總體素質偏低,結構失衡,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嚴重匱乏,無法滿足制造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和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部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浙江省規模以上企業的技能人才中,初級工占56.26%,中級工占30.61%,高級工以上占13.08%,技術工人結構呈現非常明顯的金字塔型結構。這和發達國家技術工人的鼓型結構(初級工15%,中級工50%,高級工35%)比較相去甚遠(詳見表3)。
注:全國比例:據勞動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職業技能鑒定內部參考資料》第3期(2004~9~13);發達國家比例:據國際勞工組織資料。
3.浙江高等職業教育中制造類專業分布現狀
本文根據表1浙江重點制造產業的分類,對浙江省高等職業院校開設的相關制造專業進行匯總(2005年的數據和2007年的數據),結果如表4和表5。
注:表中數據表明每個地市擁有該制造產業所對應專業的高等職業院校數
注:表中數據表明每個地市擁有該制造產業所對應專業的高等職業院校數
表4和表5中的數據,表明高等職業教育制造類專業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和寧波市,湖州市、衢州市和麗水市專業較少,而且舟山市無制造類專業的設置。
三、浙江先進制造業基地與高職專業設置的適應性
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是浙江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重要保障,而浙江高職制造類專業的設置是否與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需求相適應是關鍵。
1.2005年高職制造類專業的設置與浙江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的適應性
我們對表1和表4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由于在杭州市設置的高職院校數量高達16所,占當年浙江省高職院校的40%;因此杭州市均設立了與浙江省先進制造業基地相對應的相關高職專業。但這與杭州市的主要制造業并不完全相符,尤其是非杭州市主要制造基地的日用電器制造業,就有7所高職院校開設了相關專業。
(2)大部分地市存在既缺乏當地主要制造業相對應的高職專業又設置與當地主要制造業無關的高職制造類專業的現象,如溫州市的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產值占全省的比重達63.5%,溫州3所高職院校卻無一家開設相關專業;但是有2高校開設了非溫州市主要制造業的機械制造業和日用電器制造業所對應的高職專業。因此大部分地市所開設的高職制造類專業與其主要制造業不協調現象突出。
(3)個別地市的高職制造類專業的設置完全不符合當地主要制造業的發展。如衢州市的衢州巨化集團氟化工產品的產量、銷售收入、市場占有率、產品品種、出口創匯目前均居全國第一,但衢州職業技術學院并未開設相關專業。
總體來說,浙江省高職制造類專業與浙江省重點制造基地的建設存在較大的不協調,即適應性較差,應予以調整。
2.2007年高職制造類專業的設置與浙江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的適應性
通過對表1、表4和表5進行綜合比較,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相對2005年的高職制造類專業的布局而言,2007年杭州市有不少高職院校增設了與先進基地相應的制造類高職專業,如開設占有浙江省60%以上的電子通信設備制造業高職專業的高職院校由2005年的1所增加到4所;但總體上與杭州市的主要制造業仍不完全相符,如同樣是非杭州市主要制造基地的日用電器制造業,仍有6所高職院校開設了相關專業。
(2)相對2005年的高職制造類專業的布局而言,2007年寧波市高職專業調整得很好,增加了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相關高職專業,基本適應當地主要制造產業的發展。
(3)相對2005年而言,部分地市2007年增加了與當地主要制造業相關的高職專業,如衢州市增加了化學制品制造業相關高職專業,湖州市增加了紡織制造業相關高職專業;但它們并未刪除與當地主要制造業無關的對應高職專業。
(4)溫州市和麗水市2007年的制造類專業的設置基本與2005年一致,并未增加與當地主要制造類相關專業,如溫州市的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產值占全省的比重達63.5%,溫州3所高職院校仍無一家開設相關專業。
(5)金華市2007年的制造類專業的設置與2005年一樣,并未刪減與其主要制造業無關的高職專業,主要有日用電器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產業的相關高職專業。
(6)紹興市2007年做了部分調整,如增加了紡織制造業的相關高職專業;但對于占全省比重第三的醫藥和化學原料制造業,并不及時增加相關高職專業。
總之,2007年各地市高職院校根據當地主要制造業的發展作了部分調整,與浙江省打造先進制造業的建設目標有了進一步的貼近;但仍存在一定的不協調,還需要調整。
四、調整高職專業設置以適應浙江先進制造業建設的對策
今后一個時期,我省加快技術工人隊伍建設的目標任務是:“十一五”期間,每年培養技能型人才70萬人左右,到2010年,全省技術工人的總量由目前的343萬人增加到700萬人,初級、中級與高級技能人才比例達到40∶45∶15,初步建立起一支以初級工為主體、中級工為骨干、高技能人才為龍頭的結構合理、適應經濟發展要求的技術工人隊伍。為確保完成上述目標任務,深入實施浙江省委提出的“八八戰略”,進一步加快浙江職業教育發展,為浙江省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本文認為應從政府和高職院校二個層面著手,積極引導從而調整浙江省高職制造類專業的布局,使高等職業教育真正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1.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度
由于職業教育的準公共產品的特殊性質,在生產和提供準公共產品的領域內,不可能完全依照市場經濟的規則行事,或者說,在這個領域中的許多地方市場是失靈的。因此,職教領域許多問題的選擇,尤其是高職專業與當地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要由非市場的政府決策來決定或選擇,盡量使政策、方針的制定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當前浙江省高職院校的區域分布已做到培育杭州、寧波、溫州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其他地市“一專”或“多專”的格局,符合浙江省產業布置的經濟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高職專業并不適應當地制造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因此,需要政府從宏觀上統籌規劃高職院校分布及其專業設置,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由政府出面牽線并出臺鼓勵政策,引導具備優勢的某一類制造專業的高職院校到其他地市設立分校的模式,如杭州具備化學制造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可以到麗水地區開設分校設置相關專業,適應當地制造業的發展。其次,可以借助當地的本科院校相關專業的師資、設備等條件聯合辦學,逐步培育當地高職院校所缺乏的主要制造類高職專業。如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可以借助紹興文理學院的藥學和應用化學專業的師資、設備等條件,聯合開設醫藥和化學制造產業的高職專業。當然要促成該事,需要政府和兩所高校的共同努力。最后,相關主管部門應組織力量建立人才需求的監測預報機制,及時定期發布高等技能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狀況,引導高職院校適時設置、調整專業和專業方向。
2.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當地經濟結構變化,及時調整高職專業設置
適時調整專業設置單靠政府層面的積極推進是不行的,關鍵還是高職院校要有主動意識,及時根據當地經濟結構的變化調整專業的設置。高職院校應在努力保持和充分發揮辦學特色和學科專業優勢的基礎上,敏銳掌握因社會發展帶來的對各類人才專業的需求信息,為學校專業調整提供導向。高職教育專業結構的調整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改造——改造傳統專業走內涵發展之路,更新改造那些知識面、適應面過窄的專業,設置彈性強、后勁足、上手快、適應面寬的專業;合并——合并相近專業,體現一門進、多門出的思路;新設——開設新專業(主要是高新技術類專業)適應國家和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新設需要借助多方力量,逐步培育。
只有通過政府和高職院校的共同努力,多方協調,才能加大高職專業結構調整力度,為浙江省打造先進制造基地培養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浙江省企業調查隊:浙江經濟若干問題調查與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史旦旦 任 梅:浙江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3]王崇麗:職業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歷程的回顧與思考.職教通訊,2004年第10期
[4]浩 歌: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時不我待.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第13期
[5]曾令奇:高職教育專業設置如何適應社會需求.中國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
[6]左家奇:先進制造業呼喚高技能人才培養.浙江經濟,200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