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方面建設取得成就的同時商業賄賂現象也日益嚴重。經濟發達國家在經濟高速發展初期也面臨著同樣現象,但隨著社會發展的發展,商業賄賂現象大為減少。為此,有必要結合域外經驗與中國實踐,采取相應對策以治理商業賄賂。
[關鍵詞] 商業賄賂 域外經驗 中國實踐 治理
孟德斯鳩曾經說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2006年全國共查處商業賄賂案件1萬多件,涉案總金額37億余元。商業賄賂引發的腐敗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建設和諧社會的大敵,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世界主要國家(地區)都對商業賄賂給予高度重視,并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嚴懲。通過逐漸摸索,有些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成效,對我國有較大借鑒價值。
一、域外治理商業賄賂的成功經驗
1.完善的法律
在歐美,由于其市場經濟起步早,意識到商業賄賂對整個經濟制度的“蛀蟲效應”也早,因此這些國家都有較為嚴厲的法律來治理商業賄賂行為。德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該法在世界上最早對商業賄賂行為作出懲罰規定。目前,德國治理商業賄賂的法律相對完備,其法律主要有《反不正當競爭法》、《德國刑法典》和《反腐敗法》等。這些法律對各種形式的賄賂作出了界定,并規定了相應懲罰措施。此外,德國對在特殊行業可能發生的商業賄賂作了專門規定。英國于1889年制定了《公共機構腐敗行為法》,主要是規范職務犯罪,又于1906年頒布了《預防腐敗法》,從而對商業賄賂行為作出明確規定。
2.健全的制度
市場供求失衡是產生商業賄賂的根源,因此,治理商業賄賂需要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美國對商業賄賂行為的認識較早,并摸索出了一定經驗,主要靠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來抑制商業賄賂:一是反壟斷機制。美國早在1890年頒布了《反壟斷法》(Anti-trust Act),采取措施大力打擊市場壟斷行為和商業賄賂。二是建立企業公平競爭機制。在規范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決定公司經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把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狀態下。在公平競爭機制環境中,經濟資源的配置充分市場化,杜絕了暗箱操作。同時,重視國民道德素質教育。樹立正確的榮辱價值觀,從思想本源上鏟除商業賄賂之念。在這些國家,加強國民道德素質教育是防治商業賄賂的基礎。在德國,家庭教育要求未成年人具有誠實、勤奮、守紀、正直、團結等品格,強調培養子女的生活能力、履行義務的能力、行動的能力以及批判能力等;而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遵守行為規范、公正、誠實、遵守自由和民主的基本條例及對國家和社會負責等列為學校教育的重點。通過這些教育使得德國人養成了認真、嚴謹、守法的品格,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賄賂思想的形成。此外,注重加強監督。在經濟發達國家,反商業賄賂是全民關注的事情。瑞典法律規定新聞自由,新聞媒體可以觸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有權對任何現象發表言論,并進行揭露和曝光。在德國,審計機構分聯邦、州和市三級,審計工作可以隨時進行。
3.順暢的機制
完善的公務員制度是防止商業賄賂發生的重要保證。公務員實行公開招聘、輪崗(敏感部門工作人員5年必須換崗)、權力約束(對重大工程項目的招投標、財政支出、警察執行公務等必須堅持兩人以上把關和同行)、高薪養廉和公務員終身制以及行為決策公開透明,接受多層監督等是德國公務員制度的最大特點。而成立專門機構是治理商業賄賂的組織保障。瑞典在1809年設立了議會監察專員,首創了專門的監察官制度。監察官可以在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依照法律獨立行動。在瑞典,除了常規的檢察機關、法院等司法機構外,還專門成立了國家反腐敗辦和經濟犯罪署。韓國曾經是一個腐敗問題嚴重的國家。1963年,韓國組成身兼審計、監察和紀檢三重責任的監察院;組建行政改革調查委員會,通過行政改革消除商業賄賂。
二、中國治理商業賄賂的現實困境
1.法律的缺失
我國現有反商業賄賂法律體系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第8、22條為核心,由一系列法律、法規組成。實踐證明這一反商業賄賂法律體系還存在不足,例如關于反商業賄賂的法律條文過于分散,立法層級不高,法律體系內部不銜接甚至相互沖突。我國相關法律所定義的商業賄賂范圍的過于狹窄。如《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商業賄賂行為的主體是經營者,商業賄賂的行為對象僅限于財物,在行為表現上只認可“實際收受或給予”,同時還將“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受賄罪的認定要件之一;在懲處商業賄賂行為時,主管機關職權不明確,易產生攬權或推諉;缺乏規制海外商業賄賂行為的法律法規等。與法律分散相對應的是治理過程中的多頭管理。各行業、各部門內部的紀檢機關以及公安、工商、審計等行政機關以及司法機關都有查處商業賄賂的職責,但相互間溝通、聯絡協調機制尚不完善。對重大賄賂犯罪和腐敗線索,部門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傳遞,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打擊商業賄賂的力度。一些部門和地方出于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的考慮,對商業賄賂行為聽之任之,進一步助長了商業賄賂的肆虐發展。
2.觀念的落后
美國專家海登海默依據人們主觀上對于各種腐敗行為容忍程度的大小,把腐敗行為劃分為黑色腐敗、白色腐敗和灰色腐敗。所謂黑色腐敗是指那些受到人們普遍譴責的腐敗行為,大家都希望基于一定的原則或法律予以懲罰;白色腐敗是指那些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認為不屬于或不應當受到懲罰的腐敗行為;而那些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間的,人們具有廣泛爭議的腐敗行為就是灰色腐敗。顯然,由于腐敗行為的復雜性,由于黑色和白色腐敗行為不能截然分開,灰色也就成了二者之間的一個過渡帶。商業賄賂在各個行業普遍存在,成為各項交易中的“潛規則”。在改革開放初期,權力、關系、信息的不對稱并十分明顯,熟人交易還不能形成自由公平的交易規則和競爭機制。因此那些掌握實權的國家工作人員通過采用獲取回扣的方式獲取商業賄賂。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企業間的競爭日益加劇,一些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行為人為了謀求利益,相當程度上要依靠回扣、送禮等手段,最終形成了普遍的潛規則。
3.權力過分集中,市場體系發育不成熟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雖然經過三十年的發展,但仍不健全,行政干預經濟的現象依然存在。因此,通過向掌權者行賄而獲得市場收益,逐漸成為經濟領域的潛規則。同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有些規模較小競爭力較弱的個體工商戶或企業由于沒有固定供銷渠道,往往通過采取行賄手段獲得物資供應、推銷產品,爭取交易機會。此外,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也是商業賄賂盛行不可忽視的原因。
4.監督主體作用發揮不夠,監督的整體效能不高
首先,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長期以來習慣通過指令性計劃和行政審批的方式管理自己管轄的行業或國有企業。當非公有制企業加入競爭需要加強行業和市場監管時,政府經濟管理部門仍然用舊的方式來管理經濟。其次,監管部門分散,缺乏協調統一和明確的管理責任。各行業、各部門內部的紀檢機關以及檢察、公安等部門都有監督、查處商業賄賂的職責,但相互間溝通、聯絡協調機制尚不完善,難以形成監督合力。再次,輿論監督的缺失和新聞媒體的被動消極角色使商業賄賂案件查辦機構失去許多發現線索的機會和抵制查案阻力的輿論支持。最后,缺乏對知情人舉報的保護制度,使會計等知情人的舉報積極性受到抑制。
三、中國治理商業賄賂對策
1.完善法律
依法治理商業賄賂離不開法律的完善。首先,要完善刑事法律。《刑法修正案》(六),將商業賄賂犯罪的主體擴大到公司、企業以外的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但這尚不足以涵蓋社會生活中實際發生的商業賄賂行為主體范圍。世界上不少國家還將為社會提供公正信息的學者、裁判以及外國公職人員或者國際公共組織官員規定為受賄罪主體,這值得我國借鑒。目前我國商業賄賂犯罪中的“賄賂”僅限于財物。借鑒其他國家的有益立法經驗,結合《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等有關國際公約的規定,將商業賄賂犯罪行為對象規定為不正當好處。同時借鑒該《公約》規定,只要索取或者收受不正當好處的行為是與其職務行為相關的,就足以構成賄賂犯罪。在我國,行賄和受賄同罪不同罰,在待遇上也極不對稱。美國有關賄賂犯罪的聯邦立法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在法定刑上不區分行賄和受賄,兩者一樣處罰。為從源頭上遏制腐敗,有效地預防犯罪,在嚴懲受賄犯罪的同時,也不能輕縱行賄犯罪。其次,完善行政法律。《公務員法》、《人民警察法》等行政法律對商業賄賂行為行政主體并未列盡、對商業賄賂行政處罰僅有罰款和沒收違法。因此,國務院以及有可能發生商業賄賂行為的政府主管部門,都應根據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制定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本領域中商業賄賂的主體、具體表現形式,確定相應的處置措施、行政責任。第三,完善經濟法律。在目前涉及到商業賄賂的立法中,《反不正當競爭法》內容比較籠統,而一些部門規章,法律層級太低,法律效力較弱。這些都限制了立法在遏制商業賄賂方面的作用。所以,應當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整合現有立法的基礎上,制定統一的《反商業賄賂法》。
2.健全市場體系
從源頭上治理商業賄賂,要深化體制改革,打造陽光政務,規范行政行為。首先,要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審批制度改革,規范行政行為,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其次,要深化財政、稅收、投資、價格體制改革,全面推行政府采購制度,完善工程招標投標制度,建立政府投資責任追究制度,健全投資監管體系和國有資產監管制度,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減少壟斷,防止地方保護。第三,大力加強有關行政部門的監管職能,完善監管制度。其中主要是加強工商、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管和預防工作,做好對重點領域的監督檢查,完善和嚴格會計制度。
3.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打擊商業賄賂,迫切需要重構健康的社會心態。他律不如自律,單純地依靠法律手段,難以真正有效遏制商業賄賂的蔓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重視教育在反腐敗斗爭中的作用。教育內容要緊貼思想實際和工作實際,使人們真正懂得廉潔是為官之德,自律是做人之本。注重預防必須堅持教育在先和監督關口前移,變事后教育為主為事前教育為主,事后監督為主為事前監督為主,從而牢牢掌握反腐倡廉的主動權。要對全社會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強化人們的法治意識、公共權力意識、契約意識、公平競爭意識,從而自覺地抵制商業賄賂。
4.健全監督體系
商業賄賂是中國社會的一種潛規則,提高發現商業賄賂行為的可能性,成為打擊商業賄賂行為的關鍵前提。因此,在我國有必要建立舉報人制度。該制度應該做到:首先,廣泛宣傳,讓公眾不再容忍商業賄賂行為。對職能機構來說,通過深入宣傳,讓公眾認識到腐敗對自身權益的危害和威脅,不再漠視腐敗、忍受腐敗。其次,借鑒美國的司法實踐,由政府或律師通過各種非官方的手段隱藏舉報人的身份,充分保護舉報人,避免舉報人受到打擊報復;再次,制定重獎舉報人的條款,舉報商業賄賂行為的舉報者也有權分享政府對于商業賄賂者的罰款所得,這樣,舉報者的舉報積極性將會大大提高。再次,加強輿論宣傳和監督,要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商業賄賂對社會的危害及國家有關制止商業賄賂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參考文獻:
[1]李亞杰:腐敗分子違紀違法出現新情況新特點.新華網,2007~05~11
[2]樂華濤:韓國:預防腐敗一年一查“社會凈化”見效[N].市場報,2006~06~07
[3]任建明:黑白灰商業賄賂行為的界限[N].中國醫藥報,2006~08~08
[4]王云海:國的賄賂罪[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