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我國新會計準則頒布實施以來,理論界和實務界圍繞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等諸多問題展開了討論。本文通過對公允價值和傳統會計理論在會計假設,基本原則等方面的比較,論述了公允價值對傳統會計理論的沖擊。
[關鍵詞] 公允價值 傳統會計理論
我國于2006年發布了包括一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在內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這套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在充分考慮了中國實情,保持中國特色的基礎之上與國際會計準則做了最大程度上的趨同,公允價值的引入是其中的一大亮點。
一、公允價值的綜述
關于公允價值,國內外的不同機構和學者做出過許多的定義,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在其1995年發布的國際會計準則第32號(IAS32)中把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自愿雙方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其2000年2月發布的第7號財務會計公告中認為公允價值是“自愿的雙方在當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銷售)中,購買(或承擔)或出售(或清償)一項資產(或負債)的金額”。
實務中公允價值的確定可按以下原則進行:如果該項資產(或負債,下同)存在活躍市場,則按該項資產在活躍市場上的報價確定其公允價值;如果不存在活躍市場,則其公允價值可以參照與其實質上相同的存在活躍市場的其他資產在市場上報價來確定;若以上兩種情況均不滿足,則該項資產的公允價值可運用估值技術,通過選擇恰當的折現率對其未來產生的現金流量進行貼現來確定。
二、公允價值對傳統會計理論的沖擊
1.與資產、負債的定義及持續經營假設有沖突
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看出,它們都強調了公允價值是通過雙方的“交易”來確定的。既然“交易”了,也就說明企業對這項資產或負債已經不打算繼續持有或承擔,準備將其變現或清償。在現有的資產和負債的定義中均強調了“預期”,即“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和“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實義務”。但在“交易”之后,原有的權利和義務已經終止,又何談“預期”。這顯然是與資產、負債的定義相沖突的。從實際情況來看,上述定義中所指的“交易”應該是假定的,但是在所有公允價值定義都沒有說明“交易”是否為假定。我國學者謝詩芬認為其是假定的,筆者比較贊同她的觀點。
2.從靜態計量到動態計量
相對于在傳統會計理論中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成本原則的靜態計量而言,公允價值是一種動態計量。與歷史成本一成不變的靜態計量不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認為資產或負債的價值并不是恒久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動。因此,在賬面上反映的資產的價值(價格)也應順應這種變動而做出相應的調整。這種動態的調整可以通過確認由于市價變動所帶來的利得和損失來實現。
3.弱化了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其具體表現為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
主張資產負債表觀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弱化了謹慎性原則。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之下,企業不僅要“公允”計量資產減值所帶來的損失,而且要“公允”計量資產增值所帶來的利得。這種“公允”能夠更為準確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使企業的利益相關人可以更為充分地了解企業的狀況。需要指出的是,采用公允價值并不意味著放棄謹慎性原則,而是為了要更加“準確”地反應企業的相關信息。
4.提高會計信息相關性,強調決策有用觀
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是關于會計目標的兩種主要觀點。在受托責任觀下,強調的更多的是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在決策有用觀下,強調的更多的是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企業的所有權已經十分分散,投資者或潛在的投資者完全可以通過買賣股票來決定是否繼續對該公司進行投資,所以他們需要的是有助于他們做出投資決策的會計信息。所以相應的,此時的會計信息的主要目標應為決策有用。如上述所言,公允價值突破了傳統會計對成本一成不變的計量和只提供過去信息的局限。
5.更為精確的配比原則
傳統會計理論中的配比原則要求在確認某筆收入時應該同時確認與取得該筆收入相關的各項成本、費用。在這種配比之下,收入和成本、費用都選擇以名義貨幣為計量單位進行計量,在這個方面二者之間是配比的。但是在計量屬性方面并沒有實現匹配,收入采用現行市價計價,成本和費用卻采用歷史成本計價。這種不配比在幣值發生波動時會更明顯。
而在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收入按現行市價確認,而相關的成本和費用使用的也在是面向市場的基礎之上進行調整過的現行成本,因此二者不僅在名義貨幣這個計量單位上是配比的,而且在計量屬性上也是配比的,遵循了更為精確的匹配原則。
三、公允價值的現實考量
在上述分析公允價值對傳統會計理論沖擊的同時也應注意到,由于在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中存在選擇折現率和計算未來現金流量的問題,大大地提高了信息處理過程中相關人員主觀判斷的成分。這也就對相關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和職業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該問題,一方面,相關從業人員應通過不斷學習等方式來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嚴格自律,遵守職業道德;另一方面,在企業加強自身的內部控制,重視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的同時,政府也應逐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監督管理機制,以達到內外環境共同作用,建立良好的會計環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王建成 胡振國:我國公允價值計量研究的現狀及相關問題探析[J].會計研究,2007(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