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企業作為社會生產的主要成員,不僅對環境問題的產生負有主要責任,并且也承擔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義務。環境反過來也直接影響企業各個方面。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成為環境會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環境信息披露的目標、內容和動因三個方面探析披露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 環境會計 信息披露 模式
一、環境信息披露的目標
環境會計著眼于高效利用社會資源, 尋求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效結合, 實現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的平衡。早期的研究者將環境信息的披露形式分為按環境指標和價值指標的披露。本文著眼于在現行企業會計信息披露模式下的研究,重點在于討論如何在現有基礎上構建一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模式,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首先,環境會計信息不僅直接反映了企業對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反映了對社會公眾的社會責任心。我們看到在2007年無錫太湖藍藻、湖南岳陽砷化物污染等一系列環境事件突然爆發, 將環境信息的披露推到了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管的風口浪尖。這些污染環境的惡性事件也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社會形象,由此造成的環境負債對其經營活動也有著根本上的影響。
所以,環境會計信息無論是對于社會公眾和政府,還是有特定目的的會計報表使用者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
環境會計信息基于價值指標的披露可以直接反映于財務報表,為信息使用者所獲得,披露的內容直接影響損益的可以分為與環境會計信息相關的收益部分以及成本、支出部分。影響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的內容即是要商榷符合哪些條件的收益或者支出應當作為環境會計的信息單獨列示。
對于收益部分,一方面, 企業因為履行社會責任進行環境治理可以帶來直接的收益如稅金減免、獲得贈款等,該類收益可以通過會計核算直接計量。另一方面,企業實施環保措施也會給自身帶來間接收益, 社會公眾對于具有環保標志產品的日益青睞使得具有良好環保形象的企業在市場中具有更強的號召力,品牌效應的提升對于提高企業價值有著重大影響,以及改善環境對人們的生活質量所帶來的巨大潛在影響,這些價值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更是巨大的。但是這些增值對于企業會計來說是難以進行核算的:間接環保效應的計量因素如生活質量的提高,環境改善所帶來的社會效應的確認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大的主觀性。會計報表中我們只能選擇能夠確認其金額大小的收益進行披露。
對更多的企業來說,由于環境污染、治理等形成的負債以及預計負債才是當今環境會計討論的熱點。按照現行環保法規及其理念, 只要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生態或環境構成不良影響, 企業就應當承擔由此而造成的凈化環境的社會責任。和環境收益相類比,確定性負債主要是在表內披露。企業單獨披露環境資產負債表的, 應在負債項目中列出應交環保費、應交環保稅、其他應交款三項, 如果是沒有單獨披露環境資產負債表的, 那么就在原來的資產負債表中相關項目披露。另一部分,即為不確定性負債,不確定負債和支出和間接收益的不能核算不能合理披露是不相同的,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對預計負債的確認做出了以下要求: “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 應當確認為預計負債: 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 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計量。”對于不確定負債由于存在大量不確定因素, 因而大多或有環境負債的估計比較困難,國際會計準則第37號—準備、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認為, 可以采用“ 期望價值法”來獲得“ 最優估計”。在我國的新會計準則下也明確規定:“預計負債應當按照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進行初始計量。所需支出存在一個連續范圍, 且該范圍內各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相同的, 最佳估計數應按照該范圍內的中間值確定。”
另外必須指出或有環境負債由于不符合負債的定義, 因而不能確認, 但是或有環境負債作為企業的現時義務或潛在義務, 內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卻是明顯的, 將來可能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或經營成果產生不利影響, 因而應披露有關信息。
三、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動因分析
環境會計信息對于會計報表使用者,以及社會公眾和企業本身有著重大的意義,但是由于環境會計是會計學一個較新的分支,發展的時間比較短,特別是我國市場經濟起步的時間只有短短20多年,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以及社會對這些披露重要性的認識都還是不夠的。近幾年頻繁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使人們意識到環境信息的披露不僅要求真實充分,并且及時性也是必要的。促使企業之間產生環境會計信息差別的動因在目前看來主要是外部壓力的差別。
研究顯示,對于長期受到嚴格監管的污染嚴重的行業,其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比起一般非嚴重污染的企業的披露水平要高得多。其披露的動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外部的監管更加嚴格。由此可以看出外部監管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也是我們改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一個主要出發點。外部的嚴格監督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外部壓力是促使企業環境信息透明化,促進生態環境好轉的一個長期直接動力。
我國現階段的情況存在環境法規不健全,有法不依情況較嚴重。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建設處于較為滯后階段,環境法律法規不健全,對破壞環境的行為處罰不嚴,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環境風險成本過小,直接影響環境會計在我國的推行。在發達國家,公司一旦違反了某項法規,就可能需要繳納巨額罰款或賠償費。所以實行環境會計是企業避免風險損失的一項重要手段,我們的各種監管部門應當加強與負責環境保護的相關機構的通力合作, 以便為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心合等: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題研討會綜述.會計研究
[2]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組織翻譯國際會計準則實用指南
[3]張白玲:1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研究[J].當代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