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春佳節,總有不少朋友來電相邀——走,到六廣聽花燈去!起初不以為然,聽了過后,才明白素有“花燈之鄉”美譽的六廣真是名不虛傳。
“花燈之鄉”六廣坐落在貴州省修文縣六廣鎮。鎮雖不大,但其所轄的24個村寨,村村都有花燈隊。這里的花燈可考歷史可以上溯到明王朝調北“征南”、“填南”時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休養生息在這里的人們,每逢臘月操燈,正月出燈,一玩便到元宵才肯罷燈。玩燈的隊伍少則數十人,多則幾百人。唱詞唱腔內容豐富,文角武角表演嫻熟,演唱形式傳統現代兼顧,調門繁多。經當地民間藝人不斷的收集、整理、傳唱,這里的花燈幾乎自成體系,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地方特色。
我們都知道貴州是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大省份,從這個意義上說,六廣花燈是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產物。自明王朝調北“征南”、“填南”,大量漢族移民來到貴州,其山歌、小調被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吸收和加以改造,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戲曲藝術形式。這一藝術形式主要在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當中流行。其突出特征是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做緊密結合。
比較貴州各地花燈的特征,除獨山布依族花燈廣泛吸收江西的“采茶”、“弋陽腔”和廣西壯族的彩調藝術而最具代表性外,六廣花燈在音樂上卻有著《孟姜女調》的照搬照抄或變體痕跡。
如六廣花燈《勸十杯》:


六廣花燈武角動作穩健華麗、類型多樣,如劃龍船、金雞獨立等都是花燈傳統動作的精華,在唱詞上也內容豐富,主要以傳統文化為主,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增加新的內涵。諸如此類的花燈還有很多,如《賭錢調》、《踩新臺》、《靈官掃臺》、《槐蔭記》、《還魂記》、《征東》、《征西》、《紅燈記》、《八仙圖》、《關爺點兵》等等。
在傳統音樂不斷沿襲演變的同時,六廣花燈在唱詞上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元素。隨著新唱詞在群眾中的廣泛傳唱,一些“老燈師”也開始聚集在一起搞集體創作。一批經驗豐富、資格較老的花燈愛好者,利用農閑時節編寫“三個代表”的新燈調,更是讓花燈具有了與時俱進的意義。這些經過反復醞釀、斟酌、試唱,最后成型的唱詞,人民群眾在田間地頭唱,在農村的各種慶祝活動中唱,在村民納涼的聚集地點唱。達到了讓群眾給群眾宣傳先進思想和豐富群眾生活的雙向效果。
如今,村民們喬遷慶祝時就唱:
太陽出來喜洋洋,歡天喜地遷新房。
群眾利益是根本,三個代表指方向。
在地里干活就唱:
修文是個好地方,三個代表來護航。
農村收入有進展,一心一意奔小康。
創作人員親自拿著創作好的唱詞走鄉串寨地進行宣傳,和群眾一起演唱,一起修改,并以縣內開展的各種群眾文化活動為載體,不斷將創作好的唱詞在文化活動中進行演唱,為群眾宣傳“三個代表”做出了表率,打下了基礎。唱詞因內容新穎,瑯瑯上口,很快就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唱開來。如:
太陽出來放光芒,
‘三個代表’傳四方。
群眾利益是根本,
放聲高歌共產黨。
太陽出來放光芒,
學習理論心明亮。
‘三個代表’是保證,
為民服務第一樁。
這些唱詞因內容新穎,瑯瑯上口,很快就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唱開來。
六廣人祖祖輩輩都有唱花燈的習俗,上至八十老者,下到六歲幼童,都能唱上幾段。農村不僅逢婚禮喪事、喬遷新居等慶典活動中要專門唱花燈,就是在平常日子里,只要一高興,放開喉嚨就隨興來上幾段。這一傳統藝術形式,融入了“三個代表”的先進思想,讓“三個代表”在民間得以迅速宣傳和弘揚,正是新時期的一大喜訊——真正實現了使花燈這一傳統藝術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可謂是舊瓶裝新酒,老曲吟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