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2009年4月29日上午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收藏界》雜志社等單位聯合發起的征集《伯樂》歌曲研討會在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會議室召開,著名詞曲作家閻肅、王世光及呂軍、馬達、劉進元、李曉平、金煜、高玉濤、張丁、吳廣生、晉雅芬、賈軼群、鄭五奎、湯志義、賴董芳、劉一平等十余位文化界、音樂界、收藏界、新聞媒體界的專家和學者出席了會議。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外首工美術館館長姚志華主持了會議。與會專家學者就征集《伯樂》歌曲這一課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并各自發表了不同的見解。依發言順序錄音摘要如下。
高玉濤(收藏界雜志社社長、中外首工美術館執行館長):
征集《國寶》歌曲活動舉辦兩年來,征集到上千首歌曲,光CD小樣就三百多首。4月15號召開了《國寶》歌曲評審會,優中選優評審出十幾首,主評委閻肅老師高興地說:旋律非常美,歌詞非常好,質量非常高。同時,在征集《國寶》歌曲活動中發現了許多優秀音樂人才和杰出的歌曲作品,使我們的眼界大開、信心更足、熱情尤甚、思路更廣。于是,在得到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領導的大力支持后,決定征集《國寶》歌曲系列《伯樂》歌曲。這個活動是一個系統的大文化工程,我們同時在征集《伯樂》造像,歷史上確有伯樂其人,這是一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深入人心的佳話。通過音樂的形式,能不能再挖掘出一些文化記憶的東西來。我們搞這個活動有幾點原則:一、這是一個社會公益性的文化行為。二、從中發現優秀的藝術人才。三、我們會在各位專家老師的指導下將這次活動進行到底,在征集過程中做到公正、公平、公開。在這個系統的文化工程中,《伯樂》歌曲是最亮的亮點之一,通過音樂的形式來傳播文化可以深入人心、流傳百世。我們還將建設伯樂紀念館,伯樂旅游區,伯樂文化景點,出版發行相關文化產品,打造出一個既有重大現實意義,又有長遠的歷史意義的文化創新體系。
閻肅(著名詞作家):
這次征歌活動,報名人數之多是我沒有想到的,其中有一些是專業的,大部分雖然是業余的,但是他們的作品本身使我很有感觸。其中有一首《民心是國寶》,角度很好,我們的民心才是國寶。還有一首歌《國寶回家》盼望流失海外的國寶歸來,令人感動?!侗R俑》這首歌寫得很地道,氣勢非凡,波瀾壯闊,當時在場的人聽了以后都為之動容。還有《中國絲綢》《國寶之歌》等等,角度都不一樣,而且大家一致公認詞曲俱佳,質量之高出乎我的預料,看來民間的智慧是無窮的。《伯樂》不僅要創作成歌曲、音樂,還應該做成一個系統的文化工程,從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角度出發,宣揚一種知人、用人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全國都需要。我們需要人才,需要慧眼去發現他,去扶持他,去培養他,而人才是上下都喜歡、都關注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做,充分運用音樂的傳播優勢,就能影響到千家萬戶。
劉進元(《作家文摘》報社長):
我認為伯樂無非就是三句話:發現人才、愛惜人才、舉薦人才。發現人才靠一雙慧眼,愛惜人才靠慈母樣的心腸,舉薦人才應該有大海一樣的胸懷。從歷史上看,中國凡是能夠發現人才、愛惜人才、舉薦人才的時代肯定是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反之,則不是一個好的時代。所以我很支持《伯樂》歌曲的征集,如果有可能的話,我也想跟著摻和摻和。我認為中國的教育一直存在很嚴重的問題,大家都應該關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也一定要摻和這事!
王世光(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收藏界》雜志社一起打造了這個平臺,把音樂創作引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也給了詞曲作家一個新的天地。從《國寶》歌曲到《伯樂》歌曲,這個天地越來越寬了,這對于音樂創作是一個促進。從音樂上來講,我認為伯樂本身就是很值得寫的,他不僅僅是為人們所贊頌的一個人,更是一種精神。從堯、舜、禹的繼位,到孟母三遷,都滲透著這種精神。在現代的社會,不僅是單位,每個家長都要從中得到啟示。在我看來,伯樂的精神是屬于全民的,是種科學發展觀。反之,你要舉薦人才,就得反對壓制人才的那些方面,歌曲征集也許不能解決這些實際問題,但是可以提出問題,讓全社會反思問題。我很支持,應該精工細做,我希望《伯樂》歌曲征集出來通過全社會傳唱能夠對尊重人才、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優良風氣有所促進。
金煜(北京教育學院教授、中國民間國寶專家評審委員):
教育的問題是有關我們國家以后發展的問題,大家關心教育,從文化人手,我覺得非常的正確。社會職責和對社會對家庭的責任感,這方面屬于我們中華民族道德品質的內容,可以通過進行文化活動的時候對人們啟發和教育。伯樂精神表現我們社會的一個功能,也是和諧社會所必有的精神。這次歌曲征集包括所做的整個伯樂文化的傳播在伯樂和千里馬之間搭建了一個很高效的通道,一個優雅的平臺。這個平臺既有伯樂,也有千里馬。伯樂要有慧眼,千里馬要有能力,這個平臺是雙方面的,是一種結合,而這種結合恰恰是這次活動中最美的部分。
李曉平(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制片人):
一個作品的理念,能不能被觀眾和聽眾所接受,能不能傳達出來是最重要的。如果說沒有傳播,沒有被接受、被認同,那么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剛才金老師講教育出問題了,在我看來傳播渠道更有問題,這跟教育所面臨的觀念和制度上的問題實際上是一樣的。《國寶》歌曲和《伯樂》歌曲的征集活動最重要的就是得讓民眾來接受。我不贊成聽那些應景的歌舞晚會,那些千篇一律的主旋律歌曲?!秶鴮殹芬埠茫恫畼贰芬埠?,主題非常深遠,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我建議把它做得更貼民心,這樣才能廣為流傳。
賴董芳(《民心是國寶》詞作者):
我在十幾歲就開始寫歌,在創作這條路上也默默耕耘了二十多年,今天聽到各位老師講話,我已經感受到了一種伯樂的氣氛。我寫《民心國之寶》的時候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國寶,我認為民心就是國寶,得民心者得天下。關于伯樂的話題,我更是深有感觸,我希望能突破制度的范疇,更人性一點。關于《伯樂》這個項目的運作我也有幾點建議: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人才來締造,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希望以后文化部能設一個伯樂獎,專門獎勵發現人才的人。我們要做出伯樂精神來,去推廣伯樂的人格魅力,這樣老百姓一定會有反響的。
賈軼群(藝達傳媒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講三點意見,首先肯定這是一個大創意、好項目,并且通過這個活動向社會宣揚一種伯樂文化和伯樂精神。第二點,能夠不斷深入,有始有終,加強互動環節,讓更多的人來參與。三是創意,創新、策劃、謀略等等都很重要,但執行、落實到實處更重要,建議和專業的音樂機構合作,利用他們的人才團隊和強大的傳播力及廣泛的渠道。
張丁(人民大學講師、研究員,《收藏界》雜志社副總編輯):
《伯樂》歌曲要歌頌教師,教師就是伯樂。伯樂精神符合現在的大學精神,可以在大學里面放,可以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里面放。既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又倡導了先進的精神。伯樂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特色,我們要借助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推動這個文化的普及。關鍵是如能真正打造出經典歌曲,有可能中組部、教育部都會來支持,甚至
湯志義(福建師范大學教授,著名漆畫藝術家):
從一名藝術創作者的角度上來講,我希望國家能夠從一種比較正確的價值觀來弘揚伯樂精神。我本人就是通過5年一度的全國美展走過來的,這個制度對于我們來講非常的艱難,所以打造這樣一個選拔人才的平臺對于每個有志于事業的人來講非常重要。
鄭五奎(《國寶回家》曲作者):
我今天的收獲非常大,征集《伯樂》歌曲的組織者就是最好的伯樂,可以說是功在千秋。組織者就是最大的伯樂,這個活動同時也會發現千千萬萬的伯樂與千里馬。
馬達(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
今天音樂界的泰斗、各位專家教授和學者、歌唱家以及企業家都講了很多好的見解,我聽了以后也非常受啟發。傳統文化需要傳承,伯樂精神是一種時代精神,在各個年代里,如果缺少這種精神,社會發展就會受到影響。我們依靠全社會來做這么一件公益性的事情,為社會文化的發展做一點貢獻。音樂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在創作上要詞曲要雅俗共賞,健康向上。推廣要采取各種手段和形式,通過媒體和專業的音樂機構全力運作讓社會所接受。
呂軍(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國寶》歌曲征集活動非常成功,作為一個延續,同時為了宣傳伯樂文化,留存民間文化記憶,我們提出一個新的概念,面對全社會開展征集《伯樂》歌曲的活動。伯樂發現人才,推舉人才,重用人才,他把人才留給社會,自己甘愿默默無聞。他既是締造者,同時也是鑒賞家。
早在唐朝,韓愈就曾說過:“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笨梢姲l現人才的人,比人才更難得,更可貴。知人是很重要的,沒有知人的本領,千里馬也很難發揮作用。從古到今,很多人或文韜武略,精忠報國;或雄霸一方,氣吞山河;或滿腹經綸,躊躇滿志,但他們卻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總與成功失之交臂,缺少伯樂的社會是不可想象的?,F在,機會無處不在,這是一個需要人才的年代,更是需要伯樂的年代,找尋伯樂,就成了我們的新任務。
伯樂更多的代表了一種境界,一種精神?!恫畼贰犯枨桧炦@種精神,倡導這種精神。發現藝術人才是我們這個活動的目的,其意義就在于促進文藝的繁榮。我們賦予音樂以使命,給它靈感與主題;音樂凈化我們的靈魂,升華我們的感情。我們需要伯樂,我們也需要音樂,當音樂遇見伯樂,我相信能碰撞出新的東西。這是我對于《伯樂》歌曲征集的一點希望。
(責編: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