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廈門某旅游公司
被告:羅青云
一、基本案情
原告廈門某旅游公司稱:被告拖欠原告的旅游團款,2007年4月4日被告出具一份欠條,欠條載明:“截止2007年3月27日止,本人共欠該公司旅游團款187637元”。欠條出具后,原告多次向被告追索未果,故請求法院判決被告給付欠款187637元及從2007年4月5日起按同期銀行貸款利率支付利息至付清欠款之日止。
被告羅青云辯稱:其于2006年1月19日與原告簽訂勞動合同后,就成為原告員工,2006年9月被原告委派到公司下屬機構湖南市場部(下稱市場部)組接團隊,該欠款是外單位拖欠的旅游團款,而不是本人所欠。其是以市場部經理的身份出具欠條,是職務行為,故原告請本人還款無理,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二、裁判要點
武夷山法院經審理查明:被告羅青云曾系原告公司的員工,于2006年9月1日至2007年4月21日期間,向原告以部門責任制、費用自理、自負盈虧的方式承包原告下屬機構湖南市場部。被告在承包期間,欠原告旅游團款187637元,被告于2007年4月4日,向原告出具欠條予以確認。欠條出具后,被告分別于2007年4月11日、4月12日和5月4日三次共計支付原告31000元。上述事實有下列證據證明:
1、被告羅青云于2007年4月4日出具的欠條,欠條載明:“截止2007年3月27日止,本人羅青云共欠廈門某旅游公司旅游團款187637元”,證明被告欠原告旅游團款的事實;
2、原、被告于2006年1月19日簽訂的勞動合同和2006年9月20日簽訂的廈門市云游天下旅行社湖南市場部協議書,勞動合同的主要內容為從2006年1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止原告聘用被告為公司員工。協議書約定原告聘用被告為廈門某旅游公司長沙市場部負責人,采用部門責任制,費用自理,自負盈虧的方式經營,證明其系原告的員工;
3、原告向被告發出的關于解除與羅青云合作協議的通知及收到羅青云移交的“廈門某旅游公司湖南市場團隊計劃確認章”收條,通知的內容為:“我公司與你自簽訂協議以來,雙方都未能按協議操作,經雙方協商,我公司決定于2007年4月21日與羅青云解除協議及勞動用工的合同,不再追究雙方違約金和賠償等法律行為。”證明雙方已解除勞動合同關系,原告收回市場部公章,不應追究被告違約和賠償責任;
4、銀行存款憑證4份、收條一張,證明被告曾于2007年3月30日還款9000元,4月2日還款6000元,4月11日還款6000元,4月12日還款5000元和5月4日還款2萬元,共計還款46000元的事實。
三、法院判決結果
武夷山法院認為:被告羅青云向原告廈門某旅游公司出具欠條確認欠款。原、被告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成立,被告應向原告履行還款義務。雙方在欠條上未約定還款時間,原告有權隨時向被告主張還款,被告應及時還清欠款。在原告向,被告主張還款權利后,被告仍未履行還款義務,被告應自原告主張權利之日起承擔逾期付款利息,故原告訴請被告還款并支付利息有理,予以支持。遂判決:
1、被告羅青云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償還原告廈門某旅游公司旅游團款156637元,并自2007年4月26日起按日萬分之二點一支付逾期付款違約金至本判決確定的給付之日止;
2、駁回原告廈門某旅游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
宣判后,原、被告雙方均未提出上訴,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
四、法理評析
本案事實的認定有兩個關鍵:一是被告主體是否適格;二是本案的舉證責任。
(一)被告主體資格認定問題
1、本案原、被告雙方經協商,自愿達成承包協議,雙方簽訂的廈門某旅游公司湖南市場部協議書中明確約定:“甲方(原告)聘請乙方(被告)為負責人。采用部門責任制,費用自理,自負盈虧的方式經營。”故被告在承包經營期間,既享有承包獲利的權利,亦負有虧損自負的義務,因此,被告對承包期間所負債務承擔償還責任,是其應負的合同義務,被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費用自理,表明雙方當事人系平等主體關系,所協商的事務亦為旅游業務,屬于民事合同范疇,雙方之間為財產法律關系,因此該案符合民事訴訟范圍。
2、從時間上看,原、被告雙方所簽協議。系在雙方終止承包關系及勞動用工的合同時訂立,雙方在解除勞動合同關系時,終止承包經營,由原告收回市場部公章。并對經營期間的債權債務進行結算,由被告個人并以個人名義出具了欠條,意思表示真實清晰,且不違反法律規定,合法有效,雙方當事人應當按約履行。
3、由于訴爭的承包合同已終止,被告自然也就不再享有市場部負責人的身份,其所實施的行為也就不可能是職務行為,而職務行為是通指單位員工在對外經濟交易活動中,在單位的授權范圍內,為了單位利益而為的行為。并且本案的訴訟主體僅就內部承包經營進行結算,而非對外進行旅游合同的交易,不存在被告以工作人員的身份進行經營活動,而由法人對外承擔民事責任。
4、另在本案審理中,并未采信被告所提交的債權憑據(以原告湖南市場部的名義對外享有),即不能認定協議中所約定的款項仍系第三人所欠,可能涉及把企業經營風險轉嫁被告而造成合同無效或顯失公平。如有上述情況也應由雙方協商后,達成由原告對第三人主張,被告將債權憑據交由原告,并告知債務人,或約定債權由被告主張,原告給予配合或直接將債權債務進行轉讓,并履行轉讓的告知程序,平等的訴訟主體資格,是本案的適格被告。本案中,被告承包原告下屬機構市場部,其與原告之間的關系是費用自理,自負盈虧;其出具欠條行為是個人行為,并非職務行為,其所負債務應由其本人負責償還。
(二)關于舉證問題
1、舉證責任的分配。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均有責任提供證據(除法律明確規定的除外),因此原告應就其主張的欠款進行舉證,被告對已還款行為進行舉證,本案中特殊之處在于對后期付款行為的性質如何看待,即被告舉證后是否還應對付款性質進行舉證,證明該支付系用于還舊欠款,而非用于支付其他支出,本案中,則是將該舉證責任分配給原告,即應由原告對該付款不是用于還舊欠款進行舉證,系用于出具欠條后雙方又發生的另行組團的旅游團隊款的事實進行舉證,而原告沒有對此進行舉證,因此承擔對其不利的法律后果。
2、舉證時間問題。對于原告當庭提交的證據,按最高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規定,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如在指定的期限內提交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舉證,但本案被告既未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又未在期限內申請延期舉證,而且又不能說明當庭所提交證據系新發現證據。新證據只能是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后新發現的證據,這種新發現的證據既包括產生于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后的證據,也包括形成于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當事人因客觀原因無法收集到的證據。而在本案中,原告當庭提供的證據不符合新證據的判斷標準,不屬于新證據。并在法庭征詢對方當事人意見,對方不同意進行質證,因此對原告當庭提交的證據不予認證。
3、如確實如原告所述,被告支付給原告的款項,也只能使用一次,即不可能又用于還舊欠款,又用于支付新發生業務的款項,原告可以就被告未支付新發生業務標的款,而向人民法院起訴,即仍有司法救濟途徑。
責任編輯 方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