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里。窮人的脫貧之道一是“造反”,二是經商。歷代的商業大家中,清初曹家的曹三喜是我們不得不談的一杰出代表……
中國最早的票號出自我國的山西,古城平遙被譽為“中國古老的華爾街”,這些歷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其創始人之一的曹三喜是山西太谷三多堂的第十四代主人,他跨出國門,東到日本,北到莫斯科,西到巴黎、倫敦,把國內的茶葉、布匹輸往國外,資產高達1200萬兩白銀,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家跨國公司。筆者懷著欽佩的心情不得不寫寫這個晉商中的精英,是如何創造歷史上的幾個第一?是如何創造那橫跨亞歐大陸的神奇商業帝國?
曹三喜,山西太谷人,是明末清初大晉商,家有財產白銀千萬余兩,商號國內遍布東北、華北、西北各大城市,國外涉足現在的蒙古、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莫斯科及其英、法等國家。
曹三喜之所以成為流傳古今的富商巨賈,是因為他“以利制權”把取利放在首位,只要能獲利,不管買賣大小都做。筆者在文中將對他的經營之道作個簡要的歸納與講述以供大家借鑒。
賺得第一桶金后飛速發展
曹三喜是使曹家由農民走向一代巨商的關鍵轉折性人物,他不滿現狀,背井離鄉,獨闖關東到了原熱河省(今東北地區)的三座塔村,租地種菜、種豆。后與一當地人合伙,用所種之豆,磨成豆腐出賣,用豆腐渣養豬。辛苦經營多年,日漸發達。這時,原合伙人提出分開各自經營。三喜獨立經營后。由磨豆腐、養豬又發展到利用當地盛產的高粱釀酒,進而開雜貨鋪,后又兼并了原合伙人的生意。隨著三座塔地方的繁榮,人口的增多,清政府設立了朝陽縣。而曹氏在該地早已開辦有商鋪,所以當地有“先有曹家號,后有朝陽縣”之說。曹三喜有了錢以后,不是過奢華的生活,而是把它投入到各種盈利行業的發展中,進行擴大再生產。此后,曹三喜又將商號開辦到赤峰、凌源及建昌等地,經營范圍也擴展為雜貨業、典當業、釀酒業、絲綢布匹業。其商業不斷擴大,由朝陽逐步向沈陽、錦州、日本等地擴展,于明末在東北創建了其雄厚的商業基地,并成為當時關外大商。
到了1664年清兵入關,曹家生意也由關外向關內發展,他首先回到家鄉太谷設號,以太谷為中心向中原各大城市輻射,雄踞了大半個中國,不僅如此還跨出國門,走向世界,近到日本東京、朝鮮平壤、俄國的伊爾庫茨克、恰克圖、蒙古烏蘭巴托,遠到德國的柏林、法國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最遠還跨過英吉利海峽到達倫敦。橫跨歐亞兩個大陸,縱橫幾萬里,不僅僅在山西人的經商史上、就是中國人的經商史上都創下了不朽的輝煌。到了清道光咸豐年間,曹家商業發展到鼎盛時期,商號達640多座,資產高達1千余萬兩白銀,總雇員達三萬七千人。
以農起家,循環經濟
今天的中國現在也開始重視三農問題,并大力發展農業經濟,重視和推廣循環經濟的效益。循環經濟是我們今天經濟學上的專用名詞,但是古人曹三喜早在明末清初時期就應用了。他早年背井離鄉遠赴熱河省朝陽縣三座塔(今東北)租地種菜,養豬,加工農產品,賺得第一桶金,就是用循環經濟的經營策略取得的。他先租地種蔬菜和大豆,然后開豆腐店,將大豆變成豆腐,又用豆腐渣養豬,使豆腐渣變豬肉,豬糞又作肥料再種菜、大豆和高粱,如此不斷循環,在沒增加太大成本的情況下,財富迅速增長,積累了資金后,又投資開雜貨店、典當行。財富就這樣愈滾愈多。
緊觀時政,善抓商機
經商發財要靠天時、地利、人和,這其中就有許多商機,商人能否抓住商機是成功的關鍵。曹三喜就最善于抓住商機。清兵入關,曹三喜向關內發展。(緊跟國家政治大局,抓住國家政治變化下的巨大商機)他首先在原籍太谷設號,繼設號于華北、西北各商埠。曹三喜致富后,把資產給七個兒子分為七份,不過在商業上仍合資經營,七家各出資本10萬兩,組成總管理處,稱“曹七合”。后因一個兒子出門承嗣去了,又把“曹七合”改為“六德公”。六門各有堂名,分別是:懷義堂、馨宜堂、留青堂、三多堂、五桂堂、佚名堂。他們合資辦的商業,到清道光、咸豐時達到鼎盛。當時曹氏商號遍布全國各地,如濟南、徐州、蘭州、太原、天津、北京、沈陽、錦州、四平、張家口、太谷等,在新疆、庫倫及莫斯科、伊爾庫次克等地,也設有曹氏商號。其經營范圍很廣,如:綢緞、布匹、呢絨、顏料、藥材、皮毛、雜貨、洋貨、茶葉、典當、錢莊、票號等。曹氏在商業經營上合資共管,在家庭的經濟上則各門自立。在各門中以三多堂最盛,在曹培義時代,家資有300萬兩,年開支3000余兩;家資600萬兩時。年開支萬兩。
在清兵入關與朱明王朝作戰時期,曹三喜乘機發戰亂財,他隨清兵入關,為清兵提供軍事物資,既可討好清軍,又可從中賺錢,果然,朱明王朝被滅后,曹三喜不僅成了清政府的功臣,還從中發了一大筆財。于是他又用這筆錢在沈陽、錦州、四平開了許多雜貨、釀酒和錢莊分號。曹三喜坐鎮總號,指揮調度分號,還經常派員到各分號巡視,以保證曹氏集團經營生意興隆。有一年,曹氏駐沈陽的“富生峻”分號掌柜,回關內探親,路過高粱地時,突然發現高粱莖內有害蟲,立即把消息報告曹三喜,曹立即預感到蟲害會使高粱減產,于是立即決定大量收購高粱和其他糧食。果然,當年由于蟲害。秋收大減;糧價暴漲,曹三喜不僅為自己的酒業儲備了大量原料,還拋出了大量高價糧,因而大發其財。
知人善任,規矩嚴明
曹三喜知人善用,用人規矩嚴明,他不僅獎罰分明,而且鐵面無私。用人途徑大致有二:一是各大號掌柜薦舉;二是從伙友中提升。被薦舉者均須具備相當業務經驗;被提升者均須已有一定勞績。曹氏商號還聘用一些能文善寫的秀才,如高介臣、楊濟溥等人。曹氏商號在用人上規矩很多,例如:新用掌柜或剛入號伙友,三年內不給工資,只管伙食,也就是試用期。三年后,如在試用期表現不好者、違犯號規者、掌柜認為“不堪造就”者,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日前通知辭退。如繼續任用,按其地位高低、責任大小發給勞金。十年后按其勞績給以頂生意,即以人力頂身股參與股份利潤分紅。各商號分工明細,除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外,還有管賬、坐柜、欄柜頭、跑外人等。
在“豐治通”錢莊的兩個掌柜發生矛盾,使錢莊生意受到很大影響,被曹氏發現,立即將二人撤職,但他們二人均是有來頭的人,一個是分號經理的兒子,一個是曹氏家族的親戚,但盡管他們有后臺說情,曹三喜仍不徇私情。曹氏用人不疑,沈陽分號有個掌柜,有一次虧了70000兩白銀,向曹三喜報告后,曹覺得有客觀原因,因而不但不責怪他。反而再給了他一批資本,結果掌柜又虧掉了,曹氏問他還敢不敢干,掌柜果斷地回答,只要東家信任,伙計一定再干。結果,曹三喜又給了他第三批資本,這次,掌柜果然成功了,不僅把前兩次虧損賺回,還再賺了一筆。曹三喜為了調動伙計的積極性,還實施了股份制,伙計可投資人股,如果業績突出,還可人“頂身股”,就是以自己的技能和貢獻入股。當年。曹氏商號,每一頂身股,年終可分得紅利銀子1000兩。曹三喜用股份制,把伙計與東家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成了利益共同體,所以伙計們都對東家忠心耿耿。
誠信至上,幫扶同行
山西商人是最講信義的一個商幫。光緒年間,各大錢業都發行一種叫“平貼”(原始紙幣)的信用券,但發行這種“平貼”的商家,必須是在用戶中有高度信譽的。“平貼”經行會批準后可在商家流通。有一年,大晉商喬、梁兩家的貼子發行過多,人們怕以后不能兌現,于是都紛紛前去擠兌。喬、梁兩家在危機時刻,求曹三喜幫忙。有人建議曹不要幫忙,因為此時正是擠垮對手的好時機。但歷來以信義為重的曹三喜不聽眾言,他宣布曹家所有票號均可代喬、梁兩家貼子兌付現銀。其之所以這樣做,一是可幫助喬、梁兩家化解危機,二是顯示曹氏實力,可提高曹氏聲譽。果然,喬、梁風波過后,喬、梁兩家對曹氏感恩不盡,遇事都處處讓著曹家,曹三喜在晉商中的聲譽愈來愈高。
重視子弟的讀書教育
曹氏自曹三喜始,到曹克讓及其子時代衰落,共歷24世。曹三喜原為文盲,目不識丁。曹氏家業興起后,很重視對子弟的讀書教育。曹家設有家塾“書房院”,聘請名師任教,對教師待遇頗厚,每年酬金在百兩以上。曹氏除捐官外,其子弟在清末也有考取功名中舉者。
曹三喜暴富以后,仍能像窮人一樣,保持著儉樸的作風和強烈的進取意識。盡管曹家陸陸續續添置了不少高檔家具,添置了不少金銀飾品,但在主人曹三喜的心目中,最珍貴的家當,并不是價值連城的金銀擺設,而是當年創業時的簡單工具:耕地的耬耙、賣菜的筐子和做豆腐的磨盤。曹三喜像供奉圣品一樣,把這三樣東西供奉起來。逢年過節,一邊擺弄這幾樣“圣品”,一邊教育自己的子孫。曹三喜不僅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商人,更是一個教化者。他的兒子,正是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繼續把曹家的巨額財富變成了商業投資。大同、太原、北京處處有了曹家控股的商號。太谷曹家,如果說在曹三喜時代,財富積累到一定高度的話,傳到兒子的手中,財富已經有了驚人的深度和厚度。原來的高檔家具,變成了極品家具;原來簡單的金銀飾品,被稀世奇珍所取代。象征豪闊的金馬車、傳世瓷器、名人字畫、江南綢緞,如山一般,堆滿了原來空曠的房間。
責任編輯 方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