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的上市群體的目標,是鎖定在有發展前景的高科技、新技術、新創意產業上,而不是傳統的如制衣業、小五金加工業等,所以,這樣的一些企業要到創業板融資,比較難。
用“千呼萬喚始出來”形容創業板的橫空出世,一點兒也不過分。“創”者,開始、新建也;“業”者,事業、實業也。“創業艱難百戰多”,一個新的事業、實業,在其初創、起步的時候,財大氣粗者例外,都是極為艱難的,特別是中小企業,就更難。困難的核心不在于策劃、核心技術等,如果沒有這兩個元素,也不會起“創業”的念頭,對中小企業來說,最難的,恐怕就是資本。就是說,上哪兒去找錢來實現創業的目標呢?銀行是“嫌貧愛富”的地兒,對于資本不足的創業者,是不會偏愛的,于是,就需要一個資本籌集的平臺,而這個平臺的出現,首先是在美國。
美國的核心支柱產業之一是高科技產業,硅谷是最著名的高科技產業園區,而在美國的高科技產業中,微軟、德州儀器這樣的巨無霸少之又少,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高科技中小企業的特點是充分展現了創業者的研究成果,盡快地將其轉化為產品。美國金融市場應美國高科技產業的崛起,誕生了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平臺,也就是后來的納斯達克股票市場。
對中國的中小企業來說,創業和初期發展的資金籌集,也是長期困擾眾多中小企業的難題,中小企業急需一個籌資平臺,監管當局也有意向世界發達國家借鑒創業資本市場的成功經驗,有需求,有策劃,缺的就是一個時機,所以,喊了好幾年,就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觀察下來,每逢有實施的動向的時候,每每會因為A股市場或者宏觀經濟的一些變動,被謹慎地暫時凍結了。
今年因為國際、國內經濟的大環境,中國經濟受到嚴重沖擊,而受到沖擊最大的,一是“兩頭在外”的純加工型企業,二是中小型企業。中小型企業是吸納勞動力的大戶,中小型企業的垮掉,直接帶來了就業壓力。這個時候,高層認為引導企業轉型是振興經濟、擴大就業、拉動內需的一個重要舉措,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扶持,被納入經濟振興計劃的核心。在這樣的前提下,創業板的推出,順理成章。但是,創業板的上市群體的目標,是鎖定在有發展前景的高科技、新技術、新創意產業上,而不是傳統的如制衣業、小五金加工業等,所以,這樣的一些企業要到創業板融資,比較難。但帶來的悖論是,往往高科技、高技術、新創意企業并不是勞動密集型,而是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企業,這是中國有別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地方。
對于股民來說,中國的股市就是一個題材市、消息市,還有什么比一個新的股票板塊這個題材更大、消息更重要的呢?況且,創業板的股票盤子小,股性活躍,正是股票投資者們心儀的目標,但是,正因如此,創業板的風險,也要比主板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