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9年,法國工程師兼陸軍炮兵大尉尼古拉斯·古諾(N-JCUGNOT)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車,被認為是汽車的始祖,汽車、汽車,汽驅動的車,然后是內燃機時代,歐洲雖然是汽車的發源地,但汽車最普及的國家,卻被美國所掠美了,美國號稱是“汽車輪子上的國家”,普及程度大約相當于中國早些年的自行車。美國是汽車消費王國,也曾經是汽車生產王國,產量曾經居世界第一,但于1980年被日本擊敗,日本的汽車產量躍居世界第一。
日本汽車業能夠在市場份額上擊敗歐洲、美國汽車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價廉”,而“物美”則稍遜于歐洲、美國的汽車,所以,高檔、豪華汽車多還是美歐品牌。但是,畢竟這世界上普通人居多,把汽車當奢侈品消費的畢竟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人還是作為工作、生活的必須工具,夠用就行,或者性價比高一些更好。
但是,此次金融風暴中,作為美國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業,忽然就不行了,三巨頭之一的克萊斯勒公司已經提出破產保護申請。當然,美國汽車工業的痼疾是成本太高,底特律汽車城工人的平均小時工資是80美元左右,高管更是了得,奧巴馬曾經要求三巨頭減少奢華公務消費。
中國的汽車產業卻一片方興未艾的態勢,據說目前中國的汽車消費量世界第一。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人口世界第一,市場容量也是世界第一,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汽車普及率相差十萬八千里呢,所以說,中國的汽車產業前途是光明的。
但是,正如汽車王國美國的汽車業有自身的隱憂,金融危機爆發就率先倒霉一樣,中國的汽車產業也并非高枕無憂。令人不爽的就是中國的汽車行業自主品牌處于弱勢,滿大街跑的基本上都貼著“萬國”標牌,豐田、馬自達、現代、奔馳、菲亞特、沃爾沃、雪鐵龍、大眾……數不勝數,國產的只有奇瑞等兩三家可以有一些聲音的品牌在與美歐品牌苦斗。這樣的格局,意味著中國雖然是汽車消費大國,而且還將保持市場的增長勢頭相當一段時間,但是,并沒有在汽車業賺到最多的錢。扭轉這樣的格局,根本的一點還是要培育國人對自主品牌的認知度。
有一個突破的思路,可能應該把汽車業的方向盤扭向新能源、清潔能源汽車上來,有一些國內廠商正力圖抓住這個機遇,此道路的入口也有些講究,不是很熱鬧的家庭轎車市場,而是公共交通用車,這也不失為一條“捷徑”,因為中國的國情決定了,公共交通是最重要的交通保障,如果誰搶先用新能源、清潔能源公共交通用車占領這個市場,收益也是不可小覷的。咱先做別人沒有占盡優勢的,然后再搶別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