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危機,政府和企業同時選擇了并購重組。理論上講,并購重組可以提升企業競爭力和行業集中度,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些功能毋庸置疑,但是實踐中,并購重組的高失敗率又讓人望而卻步,除了并購重組中常見的定價、資源整合和文化融合等問題外,此次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下的并購重組熱潮又將面臨哪些新的問題,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
為了應對此次金融危機,政府、企業正在竭盡所能,其中,以產業整臺為主題的并購重組,受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一致歡迎,多個行業并購重組高潮不斷,與此同時,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有關并購重組可能造成“國進民退”產業格局的擔憂。
在危機肆虐的背景下,為什么政府和企業同時選擇了并購重組,它又將給中國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呢?為此,《小康·財智》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戰略管理系教授武常岐,以期深入全面地解讀并購重組在應對危機和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的效果。
并購重組高潮不斷
為了應對此次金融危機,防止中國經濟加速下滑,國務院陸續出臺了紡織業、鋼鐵業等十大重要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其中有九個明確提出了要扶持大企業、支持并購重組。在這樣的環境下,國內多個行業掀起了并購重組的熱潮,據China venture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共有企業境內并購案例38起,并購金額26.81億美元,從行業來看,涉及包括制造業、連鎖經營等15個行業。
另外,隨著去年年底《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的出臺,監管部門放松了對并購融資的限制,銀行加大了對企業并購重組的資金支持。據相關數據顯示,在短短3個月里,多家金融機構啟動了并購貸款業務,貸款規模已經超過百億人民幣,為8大行業18家優勢企業并購重組提供了有力支持。
“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提到要支持并購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這是一件好事,實際上促進了資源流向更有效率的地方。”武常岐這樣描述并購重組的積極意義。他解釋道,過去中國經濟的改革主要是放權問題,即把中央權益下放到地方,這樣地方必須自己發展本地經濟,在行業發展方面,就會出現重復建設,并且規模較小,比較分散。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發展,制度的不斷完善,這種發展模式的效率就出現了問題,需要通過并購重組,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效率。
在國內并購熱情高漲的同時,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有統計數據顯示,僅2個月里,就發生了22起海外并購案例,涉及金額21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上升40%,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武常岐分析指出,隨著21世紀中國全面加入WTO以后,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企業面臨著更加激烈殘酷的國際競爭,與國外大型跨國集團相比,中國企業的規模和實力相對較弱,需要通過海外并購,增強競爭力,開拓國際市場,并且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中國企業積累了一些資產、資源和現金,有條件進行海外并購。海外并購是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一個必然選擇,早在去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內就不斷地出現希望可以抄底海外的呼聲。
“國退民進”還是“國進民退”?
人們在肯定并購重組提升產業集中度,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出現了另一種擔憂,即是否會造成“國進民退”的格局,導致改革的倒退。這種擔憂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理由:一、政策層面看,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提出要扶持大企業、支持并購重組,但是這幾個主要行業的龍頭老大多數為國有企業,扶持大企業自然是更多地扶持國有企業;二、融資支持層面看,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自然更多地傾向于實力雄厚的國有企業,并購貸款也主要流向國有企業;三、從實踐層面看,最近國內所發生的并購重組主要是大企業并購小企業,國有企業并購民營企業。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產業布局上的一些進退。
然而,武常岐表示并不擔心這種情況。并購重組一直都存在,只是角度不同。在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時,中國進行的是國企轉制,國有企業退出競爭性行業,這些退出競爭性行業的國有企業的資產必然需要被民營企業所收購,這也是一種并購,表現為“國退民進”,現在這個過程在主要行業內已基本完成。如今的問題是,此次金融危機導致經濟運行的外部環境惡化,致使一些經營不善、競爭力弱的企業在這次危機的沖擊下出現經營困難,這類企業被并購重組,是正常的市場行為,可以促進經濟更有效率地運行,是良性的調整。
“被并購并不一定是件壞事。”武常岐這樣對《小康·財智》記者說。當外部環境惡化,自身經營困難時,有其他企業愿意出資并購,這對企業自身的資產重組和繼續存活都是一個較好的選擇。另外,“并購重組并不能完全阻礙新的競爭者出現。”武常岐稱,只要有市場機會,就會出現新的競爭者,并購本身并不能排除競爭,當然個別企業可能會定制一些門檻,增加新競爭者進入該市場的難度。
提高成功率仍是個問題
在學術界,并購重組一直都是一個存在很大爭議的話題,一般并購成功率只有30%左右,為什么還有這么多的企業熱衷于并購重組?有人稱,市場主導、政府推動以及主觀意愿分別對應著本輪并購重組熱潮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因而,有理由相信本輪并購效果應該顯著好于以往,也極有可能產生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武常岐從管理學角度做出了解釋,人都會犯錯誤,但是如果預期成功后收益比較大,雖然失敗率比較高,人們也依然愿意進行并購。目前導致中國企業并購失敗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定價問題、并購后資源整臺問題以及企業文化融合等,怎樣提高并購成功率,仍是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影響此次并購重組熱潮效果的因素中,有一個新的因素引起人們的關注,即政府的強勢影響力。無論是在產業振興規劃的論述中,還是在并購實踐操作中,都凸顯了政府的強勢影響力,人們不免擔心,過多的行政安排會影響這次并購重組的效果。
這輪并購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行政主導的并購行為,主要是央企之間的并購整合,早在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之初,央企總數為196家,6年后的今天,央企總數已減至138家。按照既定規劃,到2010年底減少至80~100家,這意味著今明兩年時間內至少要再減少38家。另一種則是由市場調節的并購行為,多數的并購重組活動是由市場機制推動的,但是現實中不能排除其中具有行政安排的成分。
武常岐指出,政府主導帶來的最大問題有兩個,一是定價不好定,二是并購后經營權的歸屬不好決定,當然其中也有很多甄選機制等等,但是最終結果是由行政安排。而由市場調節下的并購則與之有很大區別,一方面,定價和經營權的問題都會按照市場規則決定;另一方面,不一定必須是“象吞蛇”,如果小企業有能力將大企業的某部分業務做得更好,也可以“蛇吞象”,例如聯想并購IBM的PC部門,顯然市場推動的并購行為更有助于效率的提高。
另外,并購活動中行政安排也并不是不可改變的。武常岐稱,此次金融危機促使美國銀行業進行重組,其中美國政府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美聯銀行資產重組問題上,盡管美國政府原本屬意花旗銀行收購,但是最終由出價更高的富國銀行所收購。這就是行政安排向市場調節讓步,最主要的是看能不能給社會帶來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