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進補,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各種補藥或高營養食品。實際上,我們平常吃的各種米也都是不錯的補藥。專家認為,不同的米具有不同的補養功效,既可防治疾病,又沒有毒副作用。下面就介紹一下五種常用米的補養功效:
1.大米:大米是我國居民的主食之一。中醫認為,大米性平、味甘,具有補脾益胃、益精強志、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等功效。因此,多食大米能令人身體強健、容光煥發。此外,用大米煮的米粥還具有補脾、和胃、清肺的功效。將煮好的大米粥進行過濾后做成的大米湯則具有益氣、養陰、潤燥的功效。
2.小米:小米性微寒、味甘咸,具有健脾和胃、補益虛損、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于防治消化不良、口角生瘡、嘔吐、皮膚色素沉著等病癥。臨床研究發現,在所有的谷物中,小米的色氨酸含量是最多的。色氨酸具有調節睡眠的作用,它能促使人的大腦神經細胞分泌出更多有鎮靜催眠功效的神經遞質。因此,人們將小米熬成粥在臨睡前食用,可有效地提高睡眠質量。
3.糯米:糯米也叫江米,其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溫補脾胃的功效。糯米可作為一味中藥來使用。《名醫別錄》中說,糯米可“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本草綱目》中說,糯米可“暖脾胃、止虛寒痢疾、止瀉、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現代研究發現,糯米具有收澀的作用,對治療尿頻、自汗、腹瀉等病癥有較好的效果。炒黃的糯米還可用于治療乳糜尿癥。此外,人們若將糯米釀成酒后服用,或將其與甘油調勻后進行外敷,還可起到很好的護膚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糯米性黏滯,難以被人體消化吸收,因此人們(尤其是老人、小兒或久病體虛者)不宜一次食用過多。
4.黑米:黑米也叫血糯米、補血米,是我國稻米中的珍品。中醫認為,黑米屬于“黑色食品”,具有滋陰補腎、養胃暖肝、明目活血、增智補腦等功效,可用于治療頭昏、貧血、白發及各種眼疾。黑米的營養價值比白米高得多。科學研究發現,每100克黑米中含有蛋白質11.3克,而等量的白米中僅含有蛋白質6~8克。黑米中含有八種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這些氨基酸的含量均遠高于白米。黑米中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B1的含量比白米高1倍多,維生素B2的含量比白米高2~3倍。此外,黑米中還含有銅、鋅、鐵、錳、鈣、硒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因此,高血壓、神經衰弱、慢性腎炎等體質虛弱的患者及孕產婦可常吃黑米進行補養。
5.紅米:紅米也叫胭脂米,其性溫、味甘,具有健脾、補中、益腸的功效。臨床研究發現,紅米具有清除自由基、延緩衰老、改善缺鐵性貧血、抗應激反應以及增強免疫力等多種功效。人們長期食用紅米可保持身體健康、益壽延年,并能減少患各種出血癥的幾率。女性在經期過后容易出現乏力、頭暈眼花、心悸胸悶、手腳冰冷等血虛的癥狀,此時可用紅米、花生和黑豆一起煲飯食用,以達到補養身體的目的。■
本欄目編輯/竇大維 doudawei20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