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健保制度被認為是全球典范,從醫療需求到醫療供給等項目,都獲稱贊,在國際上排名第二,僅次于瑞典,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醫生賣力、醫護人員薪水低、醫療糾紛少及賠償有限。
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曾于《紐約時報》專欄大贊臺灣健保制度,要美國人效法。
克魯格曼認為,臺灣健保制度可“提供美國全民在經濟上納保的范例”。短短的6年間,臺灣人民的健保納保率快速成長,從不到六成沖到九成七。而且“臺灣全民納保的成本很低,考慮人口增加和收入成長,就算整體醫療費用有任何成長,也不多”。
臺灣健保制度于1995年3月1日正式實施,是國民黨時代連戰擔任閣揆時最亮麗的政績,它以被保險人口投保率高、投保費率低、給付范圍廣及就醫方便而聞名于國際。臺灣健保統合工勞農保醫療給付,建立單一體制的全民健康保險,實行單一支付管道,實施總額支付制度。
全民健保具有社會保險的精神,即所謂風險分攤。在自助互助的基本理念下,年輕人賺錢分擔老幼的醫療風險,達到年齡族群和世代互助,而且形成龐大的健康數據庫,便利衛生研究工作;而行政費用維持在2%以下,因而極受國際推崇。
《經濟學人信息部》(EIU)在2000年就醫療需求、醫療供給等項目,將臺灣醫療保健評為世界第二,僅次于瑞典。美國廣播公司在2003年制作節目盛贊臺灣的健保,指出每人每月平均付20美元的保費,每次看診平均付掛號費4-10美元,就可以到特約醫院找任何醫師看病。近年來,來臺灣取經的國家不下50個。
臺灣健??胺Q價廉物美,民眾根據薪資多寡,每月只要付少少的錢,即可享受到各樣的醫療服務,不論貧富貴賤,去大醫院或小診所,所受到的醫療服務全都一樣,一視同仁,有錢人縱使想多付錢獲取額外服務,也不被允許;而且就醫便利,醫院、診所到處都是,自己可以選擇要在哪里就診,無須醫師指定。
健保不是被保險者付費而已,企業和政府也都要分攤,臺灣公司有替員工加勞保就一定要替員工加健保,因為兩者的加保金額都是以勞保加保金額為依據,且健保是跟著勞保走?,F行法令規定雇主每月為員工負擔之健保費為六成,員工與眷屬自付三成,政府負擔一成。
外勞也被納入健保
由于全民健保是強制性保險,所以只要有“中華民國國籍”且在臺設有戶籍,無論何人都必須參加健保,健保計劃還將留學生、移民者,甚至外勞等都納入其中。它主要的精神是“大病看大醫院,小病看診所”,任何人看病,除了支付掛號費外,病人還須分攤部分的醫療費用。
前民進黨立委沈富雄前年在臺大醫院動了心導管手術,住院四天,裝了一個血管支架,他只付了新臺幣近2萬元,健保幫他付了幾十萬,若無健保,同樣的手術得花費100多萬元。
臺灣健?!疤阋肆恕?/p>
醫師出身的沈富雄,是當年國會中少數被公認對健保下過工夫的研究者之一,他指出,臺灣每個人所繳的健保費大概是美國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太便宜了”?!叭绻再|量來講,我們在全世界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排前十名;如果把費用也列入考慮,物美價廉,我認為臺灣是全世界第一。”
臺灣健保是哈佛教授蕭慶倫的構想,這個構想是參考加拿大單一保險人制度,但加拿大的健保基本上是失敗的,為什么臺灣能成功?沈富雄分析指出,第一,臺灣的醫師太賣力了,不少醫師一天至少看120個病人(美國平均約30個),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其次,臺灣醫事輔助人員,醫師除外,如護理人員、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心理復建師、藥劑師等,用的人數相對少,薪水偏低,以護士為例,臺灣護士薪水約為美國的五分之一。第三,臺灣醫療糾紛頻率不高,醫病關系很少訴訟,即便打官司,醫師若敗訴,賠償金額也不高,誤診致死者,頂多賠100萬~200萬臺幣,甚至100萬以下。第四,在美國醫療事業都是上市公司,盈虧壓力大,臺灣醫療事業不準上市,絕大部分是公營,有政府補貼。
沈富雄透露,幾年前香港一度考慮采用臺灣的健保制度,蕭慶倫曾赴港解說,他也受到咨詢實地赴港考察,最后他建議不要,港府也接受他的說法,“我覺得不要是對的。”因為這個制度只有在臺灣才會成功,搬到全世界都會失敗,“這是臺灣特殊情況下產生開花結果的東西”。
香港制度介于臺美之間
沈富雄表示,香港不適合效法臺灣健保的原因,包括“香港醫生沒有臺灣賣力、輔助醫事人員比臺灣多、薪水比臺灣高、醫療糾紛比臺灣多”。他說,香港制度介乎臺灣與美國之間,美國的壞處它都有,沒有美國嚴重;臺灣的優點香港沒有,例如臺灣的醫生勤苦耐勞、臺灣醫療糾紛賠得不多,醫療事業沒有上市等。
沈富雄并批評克魯格曼是個外行人,克魯格曼雖然是自由派,但心中有社會主義的色彩,所以他不完全排除政府的干預,但臺灣健保是單一的提供者,比較聽從單一的政府體系,而不是眾多保險,而是單一保險,單一保險就是政府的角色。他只看到臺灣健保的美,卻沒有看到內在的隱憂,因為臺灣健保奠基在會崩盤的架構上,這就是要改革的原因。
政府每年健保支出近4000億臺幣,但醫療專家批評每年醫療浪費達百億元,導致健保年年虧損。沈富雄指出,健保的隱憂在于“我們收的錢的成長率不如開銷的成長率”,所以每次拉成平衡,三年后就不平衡了。換言之,支出永遠大于收入,因為沒有節制,“沒有自由市場的精神在里頭”。臺灣人喜歡逛醫院,一個小感冒也要到大醫院;有的媽媽早上帶小孩看內科,如果病情未明顯改善,下午再去看耳鼻喉科,而這在美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健保開銷之所以居高不下有一個很重要因素是臺灣人有吃藥的習慣。去年一年健保藥費支出達1250億臺幣,較前年成長6.9%,其中臺灣人吃得最多的是治療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藥物,去年吃掉323億臺幣;十大健保藥物排名第一的是具有降血壓與保護心臟功效的“脈優”,已蟬聯八年冠軍寶座,一年就吃掉44.0862億元。
臺灣健保肩負著全民健康的使命,雖然官方宣稱民眾的滿意度高達七成,卻無法擺脫虧損的隱憂,如醫療資源有限、健保支出已超過保費收入等,不禁令有識者憂心臺灣健保究竟還可以撐多久。
臺灣健保有可取之處,但不能光看它外表的花朵美麗而全盤移植,必須深入研究其特殊性,截長補短,方能避免虧損,促進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