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節,筆者讀到幾則關于“壓歲錢”的報道,其中兩則消息引發了我的深思:一則是一位名叫田愛玲的中學生和母親在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就來到上海市慈善總會捐出1000元壓歲錢,要求結對資助一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并表示通過結對交往,學習結對學生刻苦鉆研、頑強自立的精神。另一則是一位姓王的女士給報社打電話,訴說兒子收了近2000元的壓歲錢。用來買玩具,請同學吃飯、唱歌,僅僅3天,就所剩無幾。尤其是看到兒子因貪玩過度,人消瘦下來。心痛地說:“看他這幾天玩得這么累,簡直是花錢買罪受。”很擔心這種狀態會影響到他學業。
這兩則報道,向我們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且不容回避的問題,即如何教孩子用好壓歲錢,使其花得更有意義,更有利于孩子成長?那么孩子有了錢究竟如何花?作為長輩又該如何引導?也是家長以及社會各界不得不認真思考的現實問題。誠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每逢過年過節,或其他喜慶日子,長輩們總要給晚輩分發一些紅包,以示慶賀。這些都是合情合理、無可厚非的。然而,同樣是壓歲錢,兩個家庭由于動機不同,引發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田氏母子的慈心善舉,猶如一股清亮甘甜的山泉,滋潤著貧困學子的心田。又像一縷撲面而來的和煦春風,令人心暖神醉。這一行為,也給社會提供了一個榜樣——即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把余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孩子捐出一點壓歲錢,不論數量多少,但奉獻的都是拳拳愛心,學到的是如何關心他人,提高的是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其行動及其所包含著的中華民族樂善好施之傳統美德,必然會得到輿論的支持和社會的褒獎。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社會上有更多的人像田氏母子這樣捐出壓歲錢,資助貧困生,其行為一旦蔚成風氣,那么不僅有更多的貧困家庭的孩子會得到來自同齡人的愛心資助,同時,也會有更多家境富裕的孩子因為有了仁慈之心,其精神家園將會變得更加美麗,生活會變得更加充實,更加絢麗多彩。
如何引導孩子使用壓歲錢的問題,除了學校和社會等因素之外,家長的引導和家庭的熏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有位名人說過上,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也是很有道理的。因此,作為長輩就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引導孩子的責任,教育孩子做好諸如花好“壓歲錢”之類的事情。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茁壯成長當好首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