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著疲憊冰冷的身軀回到家中,滑進熱氣騰騰的浴缸,心情似乎也隨著毛孔一起緩緩舒展、釋放、重生。我們每天都在洗的澡,到底蘊含了多少神奇的歷史、真相與秘密不為人知?和簡單的淋浴說Bye-bye,讓我們在多彩芬芳的浴缸里泡出愉悅、自信和美麗。
沐浴大歷史
人們發現早在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的神殿沖就有了浴室,而我國唐代的楊貴妃更以“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得到了李白和后世人民的艷羨與稱頌。但是入浴最早的起源和目的并非洗澡那么單純。
在西方“沐浴”絕對時件神圣的事。水既是潔凈的媒介,又是生命的維持者。因而水既象征著純凈又象征著新生命。
在基督教的洗禮儀式中,這兩種觀念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洗禮用水一方面象征著洗去原罪的污穢,另一方面又象征著即將開始的精神上的新生,基督教的教會與修道院中擺放的澡盆時為了凈化身心的洗禮儀式,并不具備個人衛生的作用。
隨著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人們開始自覺地意識到了沐浴的清潔和療養功能。3世紀的羅馬,浴室已經大大地普及。其中的戴里克先浴場,是羅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公共浴場。浴場占地面積13公頃,主體建筑長240米,寬148米,全部用大理石建造,巨大的穹頂下可容納3000多人同時沐浴。
到了8世紀初期,日本也出現了為病人清潔身體的完備的“施浴”設施。據說在歐洲為治療而進行的Rain Bath,常常有病人不知所措地逃避和哭泣。在蘇格蘭北部的奧克尼群島上,普遍相信疾病時邪魔附身所致的古代人,把給病人洗完的洗澡水倒在門外,希望踩到的人可以帶走疾病,原先的病人就能得以康復。
當古羅馬的鐵蹄橫跨歐亞大陸,豪華奢侈的大浴場也遍地開花。英語中“bath”一詞即來自古羅馬留下的巴斯大浴場,沐浴的享樂性至古羅馬全盛期達到極致。
現存的文獻表明,古羅馬的浴場不僅有刮垢、蒸汗、浸泡、洗浴、按摩、抹香水等一整套繁復的洗浴過程,且設有競技場、游戲室、露天泳池、劇場、圖書室,乃至酒吧、餐廳、商店等一系列附屬設施。羅馬人的衣食住行幾乎都可以在大浴場中完成,其娛樂化的程度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但由于男女混浴和妓女風行的緣故,疾病也開始蔓延開來。在基督教成為羅馬教義之后,這股奢靡的風潮才戛然而止,開始了基督教歷史上的“禁浴期”。
法國的禁浴史同樣長達近百年(這也促成了香水的誕生),結束這一痛苦局面的正是絕代艷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習慣了香湯沐浴的她從奧地利嫁入禁浴的法國,難以忍受惡臭遍及宮廷內外,因此“解放”了全法國。
而“沐浴美容”功效的出現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晚。埃及艷后克里奧佩特拉鐘愛玫瑰浴,瑪麗皇后則鐘情香檳浴,最過分的則是16世紀匈牙利的伯爵夫人EIizabeth Bathory。她相信用處女的鮮血沐浴可以永駐青春,甚至為此殘殺了600名少女。
除了玫瑰、牛奶、酒和藥草以外,運用香草植物的自然入浴方法也在世界范圍內逐漸流行起來,在日本更是得到了升華。
新年1月是“松浴”、2月是可飲可泡的“蘿卜浴”、4月1的“櫻花浴”對濕疹和浮腫有效、5月的“菖蒲浴”則能驅邪添香、7月的“桃谷”可以鎮靜日曬后的肌膚,一直到12月的“柚子浴”為止,每個月份都能讓人們充分享受季節轉換和泡澡的雙重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