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26歲,結婚一年多了,在飛機上當乘務員。最近我感覺自己出了毛病,心里特別煩躁,發起脾氣來就摔東西。起初喝點酒迷迷糊糊也就過去了,后來酒后還是那樣煩躁,莫名其妙地就心慌、心亂、沮喪,干什么都沒意思,不想吃東西,睡不好還總想睡,有時候覺得活著都沒意思,真的不想活了。以前真的自殺過,被別人救了,因為感情方面的事。現在我不會那樣做了,但是我的心還是煩躁不安。您說我是不是得了精神病?”我的心理咨詢熱線剛剛開通,一位空姐的電話就打了進來。
“以前是怎么回事,你還愿意講嗎?”我問。
“是這樣的。我結識了第一個男友,他對我挺好,我也很喜歡他,但他沒有正式工作。當時我覺得兩個人好,窮點怕什么,都是年輕人,以后還可以掙錢,可是父母堅決反對,說他是個窮光蛋。這樣過了好多年,最后還是分手了。當時我心情特別壞。一個朋友就介紹了一個新的男友,說有助于改變我的心境,我也就接受了。可是后來發現他原來老家有老婆,當時我特別痛苦,真的不想活了……”
“是這樣。”我表示理解,“那么你和現在的丈夫呢?”
“后來別人又給我介紹了一個男友,就是現在的丈夫。結婚以后我才發現他沒有錢,他做了點小生意,欠了別人幾十萬。我就想,當初家里嫌第一個男友窮光蛋,現在這個男人不還是一個窮光蛋嗎!都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可我這是什么?于是,我們就經常為一點小事吵架,經常吵。一次,我們又吵得很激烈的時候,他說,你還不如從樓上跳下去,省得總是吵。當時我真的想那樣做,可是我父母怎么辦?吵起來,他經常說我是精神病,我真的是精神病嗎?我也看過醫生,他們給開過一些藥,吃了也不管用。您說是怎么回事?”
“你懂得了珍惜生命,這不僅僅是為父母,為別人,更是為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是成熟的人應有的選擇。”我鼓勵說,“至于你的煩躁不安的情緒反應是不是精神病,只要看清了原因,你自己就可以判斷了。你剛才說了那么多,現在歸納一下,你心緒煩亂是為什么?”
“婚姻不如意。”她脫口而出。
“好,馬老師很高興你能看清自己的心。”我說,“知道了原因,不用太多的解釋,你就可以相信你不是精神病,也不是神經癥,一句話,你沒有病,如果說有病是一塊心病。這心病就是婚姻不如意,準確地說,是婚姻的困惑。所謂困惑,就是對婚姻不是全盤否定,只是還有不滿意的地方。說說看你到底哪些方面不滿意?”
“丈夫對我應該說挺好的,我怪就怪他為什么還欠了債,還不承擔家庭責任?原來因為我隨著飛機全國各地跑,回來也挺累的,就把錢一直歸他管。可是現在我想收回來自己的經濟權利。可他說想把生意做大,想把我的錢投資進去。于是我們就吵架。還有,在單位上,升職啊,晉級啊,到我們這撥都變了章程……我知道這是工作的統籌安排,可為什么偏偏趕上我?”
我笑了:“許多人26歲剛剛人生起步,你已經飛上藍天,‘高高在上了’。猜想啊,你整天在藍天飛翔,你飛得太高了,讓你的心啊——下面你愛聽嗎?”
“我知道你要說什么,你一定是說我飛得太高,心也太高了。可是,我覺得我的心一點不高,我只是希望像個小女人一樣有個平靜安逸的生活,有一個我愛的又愛我的男人……”
“這還說不高?”
“啊!您覺得這就心高啊?!”空姐驚訝地大聲說。
“有一個平靜安逸的生活,那就是說要有足夠的錢,是嗎?有一個你愛的又愛你的男人,那就是說要有最理想的愛,是嗎?你還認為你心不高?!”這回輪到我有意渲染我的驚訝了。
電話那端久久地沉默著,我知道她開始了深刻的反思。我繼續說道:“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丈夫對你很好還不是幸福嗎?你有一份好工作還不是幸福嗎?作為一名空姐,你也許不曾想象過那些下崗女工的日子吧?你還不覺得自己心高?”
“看來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了。”她似有所悟。
“好,你終于自己看清的心病的癥結了。”我說,“人生的許多痛苦都是自己制造的。心理學發現決定人苦樂感受的不只是成功與失敗本身,而主要是人原來對某事物所抱的期望值,即目標的高低。換言之,期望值越高,成功帶來的滿足感越弱,失敗帶來的挫折感越強。就是說,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緒沖突越大。心理學上用“情緒指數”來衡量人的情緒。其公式為:情緒指數=期望實現值/內心期望值。這一公式告訴我們,在期望值一定的情況下,內心期望值高,其情緒指數就低,人就體驗到較多的消極情緒;反之,情緒指數就高,人就體驗到較多的積極情緒。人原本幾乎是出于本能地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的。這自然有其積極意義,它是個人進取、社會進步的一種心理驅動力。但‘物極必反’。一味不切實際地以過高的期望值來對待人生,也許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悶愁怨中消磨寶貴時光,終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的心理根源。因此,實事求是地低調人生的自我期望值,也許正是智者所為。你在藍天上飛翔還抱怨不滿的時候,有多少下崗女工在為她們明天的飯碗發愁啊?現在該你給我做做心理咨詢了,你知道有多少女孩是那樣羨慕你們空姐?我也至今還沒有飛上藍天又該怎樣平衡?”
“為什么總是羨慕我們呢?”
“說得好,你為什么總是羨慕別人呢?人常常陷入一個誤區,總是給自己設置一個參照值,一個標準,于是就有了不滿。好,現在你明白了原來那么多人都羨慕你們,何必還那么多不滿意?”
“馬老師,您說了那么多,我理解就是一句話:知足者常樂。”她大聲說,“但是我認為人不能知足,人知足就不能前進啊!”她急切地申辯著。
“人知足才能常樂,常樂才能總是笑對生活,笑對生活才能成為生活的贏家!”我快速有力地說。
久久地沉思之后,她輕輕地說:“您再說一遍好嗎?”
重述了上面的話之后,我加重了語氣說:“如果一個人總是哭喪著臉,多半會成為生活的輸家。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群星雖沒有太陽耀眼,同樣熠熠生輝;群山雖沒有珠峰的高大。同樣勃勃向上。因此,在心理咨詢師看來,人應該有一顆平常心。有了平常心,才能每天感受生活的幸福和快樂。感受到幸福和快樂,就等于給他的人生加油!”
好久好久地沉靜之后,她說:“我覺得您說話特別有意思,特別是剛才那幾句話,特別有道理。”
“非常感謝你對我的特別肯定和鼓勵。”我有幾分詼諧地笑著說道。
“不是笑話,我真的很感謝您,特別是剛才那幾句是書本上根本看不到的呀!您再說一遍,我記下來后掛在我的屋子里。”她的話語伴著輕松的笑聲傳來。
“這是生活教人讀懂的人生真諦。如果你悟透了這層道理,你就會感到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那我就不是聽你的訴苦,而是聽你的佳音了!”
“我如果能早點撥通你的電話就好了!”她非常激動地說,“我跑了好多醫院,說我是什么神經癥,焦慮癥,抑郁癥,讓我吃藥,可就是沒有效果。真慶幸今天撥通了您的電話。”
她的感覺不無道理。心理咨詢實踐中常常有一些求詢者對我訴說類似的感覺:藥物沒有治好他們的心病,是心理咨詢讓他們的心病云消霧散了。不錯,心理障礙的解決不能完全排除藥物治療的作用,但是盲目地定個病癥,盲目用藥,的確是不可取的。在一次電視節目中我曾經說過,作為心理咨詢師,我不贊成盲目用藥,也反對簡單地給求詢者定個什么“癥”,因為求詢者最需要的不是你來告訴他這是什么病癥,最需要的是幫助他走出心靈的困擾,走出認知的誤區。因為,幾乎所有的心理障礙都源于心靈的困擾,認識的誤區。只要走出困擾,就會走上生活的坦途。但愿空姐的生活走上坦途,但愿空姐的心空和藍天一樣的平和而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