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體從一出生就是陰陽不平衡的,或偏陽盛,或偏陰盛,這兩種體質哪個更好呢?過猶不及,無所謂好壞。陽虛的人有陽虛的人愛得的疾病,陰虛的人有陰虛的人愛得的疾病,所以陽虛的人平日以助陽溫熱為保健,陰虛的人通常以滋陰祛火為養生。盡力達到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保證。
人的體質類型很多,簡單地說分為寒、熱兩類(以下陰陽的劃分概念不夠嚴謹,望專業人士見諒)。
寒性體質(陽氣不足):最明顯的癥狀就是身體的火力不足,表現為畏寒怕冷、喜暖喜熱、不愛飲水或只愛喝熱水、腹瀉便溏、四肢不溫、早晨起來就犯困、一到秋冬便咳嗽流清涕、愛吃蔥姜、不喜梨藕、舌淡苔白、津液較多、面色多青白或青黃、身體稍虛胖、喜安靜獨處、脈搏較緩慢(70次/分以下)。
熱性體質(陰虛火旺):最明顯的癥狀就是喜冷喜寒,多穿一件衣服便燥熱出汗,愛喝水、愛喝綠茶、愛吹風、喜空調、愛吃冷飲,口苦、尿黃赤、煩躁易怒、便秘、口咽干燥、目赤、發熱、脅痛、失眠,脈搏多較快(80次/分以上),舌紅苔黃、面色發紅、不愛睡覺、體味較重。婦女月經多提前,量大色深。
其實嚴格屬于這兩類體質之一的人并不多,多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平常體質?;蚱跓?,或偏于寒,或里熱表寒,或上熱下寒,或忽冷忽熱。
例證
舉一個例子,我曾治療過一個小女孩,18歲,癥狀為滿臉都是大紅疙瘩,還有經久不愈的咽喉疼痛。曾找過許多中醫看過,都說是上火了。開的方子全是苦寒祛火的藥,但是她的脈搏每分鐘只有64次,且舌淡苔白,是典型的虛寒體質。
我問她平日的飲食偏好,她說最愛吃姜,不愛喝水,更不敢吃涼的,還很怕冷。我于是讓她服用較為溫熱的成藥:附子理中丸,是專治胃寒的,一次兩丸,一日三次,連服一周。小女孩告訴我說,附子理中丸很好吃,又甜又辣,咽下喉嚨時咽部的疼痛就大為減輕了,然后覺得肚子里暖暖的,很舒服,臉上的大紅包也明顯小下去了。
養生要根據體質區別對待
治病的時候如果能了解到患者的體質,也就看到了疾病的根本。如果是寒性體質,雖然患病有時也會發熱,但那通常是虛熱,不是真正的陽氣充足,治療的時候所開藥物絕對不可過于寒涼,涼藥要少用甚至不用,然后馬上溫補才可。
而熱性體質的人雖然也會偶感風寒,表現出畏寒怕冷的狀況,但一定不可投大劑溫藥,只借少許解表之藥,用內部的火力將肌表的積寒趕走即可。如果一見發熱就祛火,那虛寒體質的人僅有的一點陽氣也會被戕伐殆盡;如果一見寒涼就溫補,那熱性體質的人便如添柴救火,永無平和之日了。
其實,體質就像人的性格一樣,是不容易改變的,陽虛多寒,陰虛多熱。陽虛的人雖然經過體育鍛煉、后天培補,已經不畏寒涼了,但仍然保留著陽氣不足的原始機制,一旦放棄鍛煉,或外感疾病,先天的體質狀態就又會表現出來。
所以后天不間斷的培補鍛煉是必不可少的。陽旺(陰虛)的人雖然因罹患疾病或不良環境導致身體陽氣不足、畏涼怕冷,一片虛寒景象,但其身體的原始機制仍是助陽的狀態,所以治療其寒癥時不可久用溫熱,只是中病即止才好。
我們的身體從一出生就是陰陽不平衡的,或偏陽盛,或偏陰盛,這兩種體質哪個更好呢?過猶不及,無所謂好壞。陽虛的人有陽虛人愛得的疾病,陰虛的人有陰虛的人愛得的疾病,所以陽虛的人平日以助陽溫熱為保健,陰虛的人通常以滋陰祛火為養生。盡力達到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