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來,他親眼目睹了中國經濟和汽車產業的巨變,并推動企業搭上了中國市場的快車。安成煥,一位愿意“負責任”的韓國老總,對中國汽車業發展的感受比任何外國人都深刻。
有時候,他會帶著一家人坐上北京的公交車,快樂地瀏覽著街頭的風景,也品味著與韓國相似又不盡相同的中國文化。
有時候,他會一個人站在望京科技園的辦公室窗前,默默看著大廈周圍不斷出現的高樓,體會著中國這些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有時候,他會在出差的旅途中,閉著眼睛倚靠在飛機的座位上,慢慢回想著人生的一些奇妙過程。
韓國(株)萬都(下稱萬都)中國區營業總裁安成煥來中國已有15個年頭。這15年,他的工作和生活軌跡,完全是伴隨著中國經濟軌道的發展而變化。
世界上的知名車型,
在中國都能看到
“幸運”,是安成煥這些年來最深切的體會。
“對我個人來說,來中國是幸運的。來的時候,中國經濟還不很發達,但這些年一直在往上走,我在中國的業務越來越多,業績也一直在往上發展。這就是一種幸運。”
正因此,安成煥經常跟近年來到北京工作的韓國員工說:你們來中國就是幸運的,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像流水一樣,能讓個人這艘船跑得更快。
1994年那個冬日,當安成煥剛踏上這塊異國土地的時候,他并不知道未來等待他的是什么,也根本想不到,僅僅十幾年間,這個國家就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一年,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使得民眾的消費能力提高,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呈現出興旺蓬勃的景象。政府當年所進行的稅制和外匯改革,對其后的中國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那一年,中國私人汽車的保有量為205萬輛,僅占民用汽車總保有量的21%,中國尚未進入真正的汽車時代。而2009年,中國僅新車的產銷量就已經達到930多萬輛。
也正是那一年,中國第一部《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問世。顯示了中國政府大力發展汽車產業的決心,它有力促進了新一輪外國資本投入中國汽車業高潮的到來,也導致了中國汽車業合資合作模式的重大改變。
當時,安成煥的身份是漢拿重工業(株)北京代表處代表。漢拿當時是萬都機械公司的股東,產品包括工程機械和汽車零部件。
來中國前,安成煥聽人說,北京不如漢城(現首爾)發達,中國人缺少電子產品,汽車也很少,大部分人上下班都騎自行車。
安成煥也清楚地記得,剛到北京時看到的情景:出租車是清一色的黃色“面包車”;百貨商場銷售的電子產品都是外國品牌;街上跑的大部分轎車是進口車,車型也不太多。
而此后僅僅十幾年時間,中國汽車業在他眼前發生了魔幻般的變化,豪華車奔馳、寶馬都已在中國國內生產,世界上的知名車型在這里都能看到,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也迅速發展起來。
他經常會猜想,再過15年,中國汽車會變成什么樣子:“現在還是以外國品牌為主,到時會不會是中國品牌占了市場的大部分?”
跳出韓系車,走開拓路
2002年,現代汽車進入中國。一度隨漢拿集團退出中國市場的萬都公司,此時又“二進宮”,很快成為現代車系在中國的零部件供應商,為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提供制動、轉向、減震等底盤部件。
作為萬都中國區的掌門人,從重新進入中國那天起,安成煥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把配套業務延伸到韓系車以外的品牌中去。
韓國汽車同日本汽車產業一樣,所走的路徑是政府主導,從模仿到自主,零部件配套體系則是“塔式、逐級分工”。有一段時間,中國汽車產業曾經發憤要學習日韓模式。
然而,韓國汽車進入中國市場后,也將自己原來國內的配套體系悉數帶進了中國。韓國汽車的配套體系門檻很高,這使得一直希望能成為其供應商的中國零部件企業們大失所望。
隨著中國汽車零部件水平的提高,以及韓國在中國的戰略變化,一部分韓國供應商被更先進的中國零部件廠商所取代。然而,萬都由于產品技術和質量方面的優勢,其配套地位一直很穩固,業務蒸蒸日上,成為令人羨慕的韓國配套供應商。
而安成煥心里卻一直有個隱憂:萬都在中國的客戶100%是韓國兩家汽車廠商,一旦市場有個風吹草動,便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問題。
這時,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降臨到安成煥面前。
2003年上海汽車展期間,上海通用的市場人員找到了萬都展臺上。雙方一番交流后,都感覺很好,來人也把他們的希望告訴了安成煥:7個月內,開發出凱越車的減震模塊。
原來,上海通用在開發這個模塊時遇到了麻煩,情急之下才找到萬都。雖然時間十分緊張,但萬都還是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了開發減震模塊的任務,令上海通用刮目相看,也使其對萬都的開發能力、技術水平以及質量、價格有了信心。
雙方從此開始合作,在后來的樂風、景程項目中,萬都都中了標,上海通用別克的下一款新車型也選用了萬都的制動前鉗。
經過安成煥的不懈努力,萬都終于跳出了單一為韓系車配套的結構,將用戶擴大到包括上海通用、奇瑞、長安、哈飛、上汽集團、吉利等。現在,萬都的客戶中,北京現代的份額只剩50%左右,30%是東風悅達起亞,20%左右是上海通用。
雖然只減少了20%,但安成煥已經很滿意。他知道,走出這艱難的第一步后,邁出下一步是遲早的事。
15年間,安成煥的職位,一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萬都的變化而變化:從萬都重工業北京代表處代表,到(株)萬都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再到萬都北京貿易公司總經理、萬都北京汽車底盤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直到目前的(株)萬都中國區營業總裁。
他的業績,也伴隨著職位的變化而變化:剛到中國時,萬都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很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目前在全球28億美元的銷售額中,中國市場為3.5億美元,占13%左右。
負責中國市場的安成煥,其工作新目標是:近期5年內銷售額達到6億美元,遠期將要超過其競爭對手TRW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
為了實現超越,安成煥一直在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據他介紹,萬都公司的內部網上有許多培訓的課題項目,員工隨時可申請學習,只要考試合格,公司就給予補助,只有達不到要求的成績,才會讓員工自己付錢。一個科目大約需1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500元),每個月的課都不一樣。他每天都要抽出一兩個小時參加學習。
不習慣“不負責任”
看到安成煥介紹的萬都客戶比例,難免讓人不解,既然有如此多的客戶,為何除了3家大客戶,其他客戶的配套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其余的廠商都是自主品牌汽車企業。
提起此事,安成煥一臉無奈,顯然心有苦衷。
以前在韓國時,安成煥到歐美等西方國家出差比較多,還在馬來西亞工作過3年。大學英語專業畢業的他,漸漸習慣了以跨國公司的視角看問題。后來來到中國,才發現中國文化跟西方和韓國文化都有所差異,“中國人好像習慣于買10個東西而先說要買100個,剛開始我還真不習慣。”
比如有的本土汽車廠商,讓萬都幫助開發零部件,說一年需要10萬輛份或5萬輛份,也簽了合同,到最后交貨時,對方卻只要一兩萬輛份,理由是市場不好,車賣不動。
雖然明知對方是違反了合同,安成煥卻無可奈何:人家的車確實賣不動,你能怎么辦?再說,以后雙方還得合作,整車廠商是萬萬不能得罪的。最后只得自己忍了,吃了啞巴虧,損失自家承擔。
對任何事情都要“負責任”,是安成煥對自己做事的基本要求。韓國企業的作風一般是上下級界限分明,只要上級做出決定,下級就只有執行的份兒。而安成煥的作風不同,對人一視同仁,他也更喜歡聽別人的意見。
每當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或面對問題時,往往自己先去考慮,等想法成熟了,再跟部下們一起交流。“如果有誰的想法更好,我就要聽他的意見。互相交流的結果,是大家的工作積極性會更高些。”
安成煥把這種“負責任”的思維也帶進對中國總體業務的思考中。這讓他有了比其他跨國公司老總更多的中國感悟。
目前在中國汽車市場上,跨國公司供應商占70%左右,其余的30%左右是本土供應商。跨國公司的配套零部件基本上是通過國產化帶進來的,現代、起亞、豐田、本田都差不多,而本土汽車廠商開發的車型大都采用國產零部件。
安成煥認為,現在,中國本土零部件也開始重視質量,有的已經出口產品,另外從成本角度考慮,本土化零部件具有成本和價格優勢。所以,不可小視本土零部件企業。
企業的長遠目標
談到世界金融危機對汽車市場的影響,安成煥說:“危機對我們北京的中國出口項目略有影響,但由于目前的出口額很小,所以影響不大。而相反,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汽車廠商的銷售形勢不好,這對我們有相當大的影響。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上海通用等幾個品牌汽車的產銷量都受到一定影響。”
但2009年初,中國政府及時頒布了《汽車產業振興規劃》,再加上一些利好政策的出臺,如燃油稅實施、購置稅下調、銀行利息降低、汽車貸款放開等等,都直接拉動了汽車消費市場。2009年初,北京現代在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達到4200輛,名列第一。
談到萬都在中國的業務近年來何以一直呈快速發展,安成煥說:“我們萬都主要是生產汽車安全配件,因此對生命的高度負責絕對是第一位的。每個階段的開發試驗都很嚴肅認真,來不得一點僥幸和疏忽。而且要反復試驗,投入大量金錢和時間,但這是對廠商客戶負責,對車輛的用戶負責。”
正是由于這種極其負責任的態度,使客戶增加了對萬都產品的信任度。這也是企業成功的基礎。
安成煥還說:“萬都發展快的最大原因,主要是客戶發展得好,實際上,市場機會比企業戰略更重要。但是,機會只有抓住才能變成機會,正因為萬都在北京的研發中心實行了本土化,走在了許多跨國公司的前面,所以我們才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
目前,萬都公司在中國已經有6家法人單位,包括4家工廠、一家貿易公司、一個研發中心,分布在蘇州、哈爾濱、北京、天津等地。但這還不是萬都的終極目標。“下一步,我們要通過核心客戶擴大市場份額,用新技術、新產品擴大市場,擴大生產基地,待華南、西南地區市場達到一定規模時,再建新工廠。”安成煥說。
談到萬都企業的長遠目標,安成煥坦言:“我一直重視企業的技術研發、人才和品牌價值,我想只要長期堅持在這3個方面下工夫,做成一個百年企業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