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韓國的“新鄉村運動”等經驗的實地考察學習,海南保亭縣村官們感觸最深的是韓國農民勤勞、自立、協助、遵守秩序和官民一體的精神。
保亭縣是海南省中部一個黎苗族聚居小縣,人口近1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6萬人。近年來,海南省外事部門利用獨特渠道和資源,幫助保亭縣派出基層干部出國培訓,同時引進國外智力和小額援助、推動友城結好、促成高訪團組訪問保亭以提高保亭知名度等事項,為推動保亭縣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開拓視野,增強信心
2006年保亭縣選派6名農村黨支部書記赴韓國參加“新鄉村運動”培訓,被稱為不穿西裝的出訪團組,在保亭縣歷史上是第一次。在韓學習11天時間中,學員們先后在韓國江原道華川郡土雇米村等6個村莊進行實地學習,與韓國農民一起勞動并交流討論,參加韓國農村村委會會議,考察高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及農產品分揀包裝加工廠等。在韓期間,韓國SK集團、韓國新村建設中央研究院、韓國迦南農軍學校還對學員們進行了韓國農村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思路的培訓。學員們對學習韓國開展“新鄉村運動”的經驗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每到一處都向當地的村民和農業管理人員積極提問和討論。
通過對韓國的“新鄉村運動”等經驗的實地考察學習,海南保亭村官們感觸最深的是韓國農民勤勞、自立、協助、遵守秩序和官民一體的精神。他們在感嘆與韓國農村差距的同時,也充分認識到自身在政策優勢和良好的發展環境方面的有利條件。
結合實際,推進新農村建設
6名村官學習歸來后, 縣委、縣政府請他們把在韓國考察學習的所見、所學、所感向全縣廣大的鄉村和農民進行了宣講,讓大家分享了學習成果,也激發了農民朋友勞動致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
6名村官學習了韓國農村經驗,并結合本縣本鄉實際,紛紛在家鄉建設中干出了成績。他們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制定規劃為先導。三道鎮田滾村、加茂鎮加茂村和新政鎮什奮村的黨支部書記,參照韓國農村的經驗,把完善本村水、路、電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首位。然后引進外商到本村里承包土地種植反季節瓜菜,促進農民種植反季節瓜菜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二是加快打造主導產業。什玲鎮水尾村支書卓江漢,以韓國“新鄉村運動”和日本的“一村一品”經驗為指導,結合本地實際,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出了“三個五百”計劃(即新增橡膠500畝、檳榔500畝、瓜菜500畝),目前種植瓜菜500畝目標已經實現。
新政鎮什奮村支書高啟珍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墾荒種植了橡膠1500株、檳榔500株、瓜菜3畝,短短3年間就成了村里的致富大戶。同時他積極引進外商,采取“公司+農戶”的方式帶領村民大力發展哈密瓜和水產養殖項目,在他的帶動下,全村上下興起了發展養殖業的熱潮,催生了一批養殖大戶,該村也成為了典型的脫貧致富村,2008年人均收入比2006年增加了近300元。
三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三道鎮田滾村支書黃育敏借鑒韓國農協在農村建設中起到的作用,用足用活國家有關政策,組織村里有志青年通過自籌和農村小額信貸等方式融資20多萬元建立了“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現有大中型機械10臺,服務于周邊鄉鎮和市縣,結束了以往單打獨斗式的小型經營模式,成為該村引領致富的帶頭人。
加茂村支書文朝明帶領村民采取“客商+農戶”的形式組建了“交通聯合社”,收購農民種植的瓜菜運往三亞、陵水等地銷售,既解決了農民種植瓜菜賣不出去的后顧之憂,也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2008年該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00元。
四是廣泛開展技能培訓。村官黃育敏學習回來后,大力提倡村里剩余勞動力到廣東或海口、三亞等地打工發展,該村人口不過2800人,目前外出打工的青年已超過600人。三道鎮原鎮委書記赴韓學習后,在兩三年的時間里共輸出1600名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現該鎮外出打工經濟收入已占到該鎮人均收入的1/3。同時,該鎮加大了本鎮農民技能培訓力度,舉辦了10個培訓班,開展農機維修、電焊、建筑、農業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參加培訓人數達到800人次。短短幾年,全縣涌現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實踐證明,選派村官出國培訓對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