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強項
魯先圣
哈佛大學教授哈恩曼曾經這樣說:即使你再贏弱。再貧窮,再普通。你仍然擁有別人羨慕的優勢。對于夢想未能成真的人來說,不是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對自己才能的發現,缺少對自己人生價值的開發利用。
馬克·吐溫作為職業作家和演說家,在文學領域和演說領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世界范圍內受人尊敬的文學和演說大師。其實,在他選擇文學和演說之前,他曾經試圖成為一名商人。他先是投資開發打印機。花費了整整3年的時間,最后把千辛萬苦借來的5萬美元全部賠光了。他又發現出版商因為發行他的著作而賺了大錢,他很不服氣,心想:我自己寫了文章自己出版發行。所有的利潤不都是自己的嗎?為何不自己開一個出版公司呢?于是他又投資開了一家出版公司。但是他不知道,寫作與經商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他很快就因為債務陷入了困境,出版公司破產了,他也陷入了更大的債務危機當中。
經過兩次經商失敗的打擊,馬克·吐溫終于認識到自己在經商方面的無能,他徹底斷絕了經商的念頭,到全國巡回演講,在演講的間隙里埋頭寫作。很快,風趣幽默的馬克·吐溫名聲大噪,成為全國知名的演說家。他的作品也迅速走紅。
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說:“寶貝放錯了地方就是廢物。”馬克·吐溫經商的經歷就是把寶貝放錯了地方。你也許興趣廣泛。掌握多種技能。但是,在所有的長處中,總會有你最擅長的一項。有一幅著名的漫畫,是一個音樂家在起勁地教一頭豬唱歌,標題是:“別想教會豬唱歌——你是在浪費時間,還會把豬惹惱了。”漫畫非常深刻!豬一定有很多優勢。但是,唱歌肯定不是它的優勢。我們也一樣,我們一定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要想成功。就一定要發現自己的優勢,一定要選擇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去做,否則。我們也會陷入“豬學唱歌”的窘境。做自己最不擅長的事情,到頭來一無所成。
為女性生產“刮毛刀”
三 木
以生產安全刀片而著稱于世的美國吉列公司在1974年作出了一個“荒唐”的舉動。推出女性專用的雛菊牌“刮毛刀”,同行們都以為吉列發瘋了。結果,“刮毛刀”卻一炮打響。暢銷全美國,讓銷售額已達26億美元的吉列公司又發了一筆橫財。是偶然?是巧合?還是瞎貓撞上了死老鼠?統統不是。
1973年,吉列公司在市場調查中發現。美國8360萬50歲以下的婦女中,大約有6490萬人為了自身美好的形象。要定期刮除腿毛和腋毛,這與她們的衣著趨向于較多的“暴露”不無關系。
調查者還得到這樣的統計數據:在這些婦女中。除約有4000多萬人使用電動刮胡刀和脫毛劑外,有2000多萬人主要是通過購買各種男用刮胡刀來美化自身形象。一年支出的費用高達7500萬美元。這是一筆很大的開銷,絲毫不亞于女性在其他化妝品上的支出。無疑。這是一個極富誘惑力的潛在市場,誰能搶先發現它、開發它,必定大發利市。
吉列公司決定生產女性“剖毛刀”絕非心血來潮、異想天開,而是基于周密的市場調查而作出的積極而又慎重的結論。因此,他們的成功絕非偶然。而那些原先嘲弄吉列公司荒唐可笑的同行們眼睜睜地看著“肥肉”落入他人之口,只能陷入莫名的悲哀。
由此可見。成功的因素常常存在于對立面之中,在最大的不可能中存在著最大的可能性。
有這么一個笑話,曾經有兩個強盜,在經過絞刑架時,其中一個說:“假使世間沒有絞刑架這一類刑具。那我們的職業真是很好的一種啊!”另一個強盜則不以為然,狡黠地笑笑說:“呸,笨蛋!絞刑架是我們的恩人,假如世界上沒有了絞刑架這一類刑具。那許多人都要做搶劫的勾當。那時。你我兩個的買賣,豈不反而做不成了嗎?”
很顯然,“不可能”與“可能”是相互轉化的。消費者的需求偏好不斷變化。新的需求不斷形成,原有的需求也會萎縮或者轉移,使市場總是處于動態的發展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