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峰
和諧社會里不能有韓寒這樣的人,他總是尋釁滋事。不管是作為一個寫字的還是作為一個司機,韓寒的工作應(yīng)該是把本職工作做好,寫好字、開好車,做一個好孩子,讓父母省心,讓社會省心,這,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但是,這個沒受過教育的孩子,總愛招惹是非。人家文壇一團和氣,他非說人家是個屁;人家余秋雨紅光滿面,他非說人家拿油餅洗臉;人家詩人喜歡在紙上天馬行空,他非說詩人在玩回車的游戲……凡此種種,作為一個文化圈里的不安定因素,韓寒拿著一根竹竿子,到處亂捅馬蜂窩,搞得雞犬不寧。那么,我們把韓寒拉出去斃了算了,這樣天下就太平和諧多了。
現(xiàn)在我在想,如果今天沒有這么一個叫韓寒的人,或者說有一個受過正規(guī)教育的叫韓寒的人,和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從小學到大學按部就班,然后自然而然地成為社會的棟梁或某一領(lǐng)域的人才,那么,就不會有今天發(fā)生在韓寒身上的各種文化事件了。可是,很遺憾,他沒有受過太多教育,所以總是顯得那么粗鄙無禮,沒大沒小,沒輕沒重,簡直是文化害群之馬。如果他受過教育,就不會這樣惹事生非了。
看來問題的根本在對韓寒的教育上,問題也恰恰出在教育上。從韓寒今年制造的各種舌戰(zhàn)群儒的事件來看,這小子沒有處過下風,而與之碰撞的人,常常被韓寒出其不意刺中要害。你博學多識,人家不過是個司機,怎么干不過人家?
所以該好好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問題,我們的教育都在教人做什么?至少我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學會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方法,我們僅僅是按照一種既定的邏輯和思路來完成任務(wù)而已。所以,受過教育的人判斷問題永遠是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邏輯的,這種邏輯就是經(jīng)驗。當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一個東西是黑的,受過教育的人差不多也看不出它是別的顏色的。當韓寒非說是白色的時候,實際上就觸犯了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韓寒每次僅僅是用一根針尖戳破了一只五彩斑斕的氣球而已,當它“啪”的一聲爆裂,肯定有人被震驚、被惹怒。問題在于,韓寒干嗎非要扎破那只氣球?
因為沒有人告訴韓寒,那只氣球是供大家欣賞的,代表著大多數(shù)人的意愿,所以不要胡來。我們在受教育的時候聽到這樣的話多了去了。但是韓寒沒聽到,所以他會用他自己的判斷來決定是否該捅破這個氣球。受過教育的人壓根就沒想過。
與韓寒過招的人,死得都挺難看,因為韓寒不僅把遮羞布撕下來,而且還把人挑起來示眾,更要命的是,韓寒有他自己形成的一套邏輯,他不按常理出牌,令接招的人,總是頭疼不已。
一個司機就能把一群文人挑翻了,這是件挺可笑的事,但其背后隱藏著更大的可悲:知識有時候帶給人的不是智慧,而是讓人習慣并堅信對一種共性東西的認同。而人們有時候太相信知識和經(jīng)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