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智斌
《元日》寫在王安石第一次拜相之前。這首詩借描寫新年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他銳意改革的思想感情。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已成為千古佳句。整首詩讓人感覺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的確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詩中“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的情景。課堂上,不少同學讀到這句也感到心里暖融融的。細細咀嚼,這“暖”中的確能品出多種滋味呢!
1. 酒暖
這是不少同學讀過詩句后,從字面意思上直接產生的感覺:暖暖的春風,吹到屠蘇酒中,屠蘇酒也變暖了。想想此刻能喝上不再冰冷的屠蘇酒,是何等愜意!春天萬物復蘇的感覺也在這“暖”中濃濃地表現出來了。是呀,春風吹暖的何止是酒?還有大地的萬物!一切都充滿勃勃的生機,一切都給人無窮的力量。
2. 人暖
人們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下,欣賞著美麗的春景,在一起喝著據說能祛病消災的屠蘇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幾杯屠蘇酒入肚,快樂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微微的醉意更會讓人覺得暖意融融了。
3. 心暖
我們再透過詩句的描寫想想畫面:人們在一起喝著屠蘇酒,彼此說著祝福的話,展望著新一年美好的生活,企盼著新的一年平平安安、無痛無災,友情、親情都融在了酒中,既有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也有晚輩對長輩的真情祝福,更有同輩之間的相互勉勵,每個人的心中都暖暖的,過去一年中的不快樂也在此刻消失得無影無蹤,留下的只有對來年美好的展望。詩人王安石看到這一切,無疑堅定了自己改革的決心:要讓普通百姓過上好日子,讓這種溫暖久久地留在人們的心里!所以這暖暖的酒,不僅溫暖了喝酒人的心,也溫暖了詩人王安石的心!說不準詩人也受到了感染,加入到喝酒的人群中去了!
詩歌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我們在讀詩的時候若能這樣細細咀嚼、反復品味,就能清晰地讀懂文字背后蘊含的東西,也能真正走進詩人的心里。這樣,讀懂的就不僅僅是詩句,而是詩人的心了!
詩中的“屠蘇”是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風俗。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是草堂名。據說古時有個人住在一個叫“屠蘇”的草堂里,每年大年夜便分送給附近每家一包草藥,囑咐他們放在布袋里縫好,投在井里,到元旦那天打上井水,和著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飲一杯,這樣一年中就不會得瘟疫。人們得了這個藥方,卻不知道這位神醫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蘇”這個草堂名來命名這種藥酒了。
古人飲屠蘇酒的習慣,是一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依次挨下來,年紀越大的越后喝。原因是小孩過年增加了一歲,所以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一歲,拖一點時間后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宋代文學家蘇轍《除日》詩中的“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說的就是這種風俗。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模盛行此俗,但在節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藥酒的習俗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