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合報》7日報道,馬英九6日在接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學者時首度回應“胡六點”。他表示,大陸領導人對臺灣提出的訴求有具體響應,臺方一方面初步響應,另一方面也會進一步了解其談話內容在政策上代表的含義。報道稱,“總統府”高層極度重視“胡六點”,“尤其大陸重新強調一個中國,而非‘一中各表,不少幕僚擔心這是兩岸互動的緊箍咒,力主慎重響應”。
“胡六點”發表后,島內一直相當關注。7日,“臺灣智庫”舉辦“從胡六點看兩岸關系”座談會。前“陸委會主委”、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吳釗燮稱,從“胡六點”內容來看,“統一”一詞出現25次之多,大陸對達成和平協議、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甚至和平統一,都表現出高于以往的自信,而這個自信來自于馬當局對大陸的密切配合態度。東吳大學政治系主任羅致政聲稱,“胡六點”有四大特色,一是前提性,即一個中國是前提;二是過渡性,雖未提及未統一前的政治關系,但涉外事務或“一國兩制”都是過渡性;三是方向性,很清楚就是統一;四是沖擊性,兩岸和平協議簽訂后緊跟而來的將是美臺軍售問題。他認為大陸的自信從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的支持與認同正在鞏固中就可以看出,而馬英九則受制于人。同一天,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聲稱,馬當局處理兩岸事務曖昧軟弱,“讓大陸在策略上節節進逼”。
7日,國臺辦舉行了今年首次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楊毅重申大陸對民進黨的政策和立場,否認了國慶閱兵將邀請臺軍方人士參加的消息,并稱《海角七號》的放映目前正由中影公司安排。《聯合報》7日的社論說,胡錦濤談話中使用最多的詞匯之一就是“務實”,尤其“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系展開務實探討”,這是過去未有的論述,一方面再次確認“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的存在,同時給予極大的想象空間。此外,胡錦濤對“尊重人民愿望”亦有發揮,表示“臺灣意識不等于臺獨意識”,對民進黨再次喊話,也是響應臺灣政黨政治所反映的多元民意。▲(黃國政)
環球時報200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