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第二季度歐元區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法國和德國——的經濟增長得以恢復,刺激政策的退出問題也擺在了歐元區各國政策決策者面前。受到《穩定與增長公約》等條約對歐元區國家財政赤字的約束,這個問題變得尤為重要。
德意志銀行歐元區經濟學家尼哥拉·霍恩(NicolausHeinen)認為,歐盟委員會的核心地位將為歐盟各成員國的不同撤出方式提供可能。
歐盟綢繆撤出刺激政策
記者:今年第二季度,法國和德國經濟都增長了0.3%,這是否是經濟回暖的跡象?經濟回暖之后,歐盟的經濟刺激措施應該怎樣退出?
霍恩:在我看來,在經歷了兩個季度的衰退以后,尤其是在德國出口經歷了巨大的下滑以后,這是希望的征兆。然而,經濟危機今年內還很難停止,它會持續到2010年。現在,失業和產能過剩仍然是最嚴重的問題。
考慮到歐盟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實施財政刺激措施退出戰略現在顯得尤為重要。歐盟200g年公共赤字預計會達到CDP的6%,2010年預計是7.3%。赤字的總體原因是經濟衰退,直接原因是低的稅收,也有部分原因是財政刺激措施的實施。
2008年11月歐盟實施了歐洲經濟復蘇方案,決定在2009年和2010年投放2000億歐元的財政刺激。這相當于歐洲GDP的1.5%。就算把通脹也考慮在內現在的經濟復蘇方案的數額也是二戰以后馬歇爾援助的3倍,
一旦經濟回暖,我們就面臨著怎樣降低財政開支的問題。財政刺激措施是很難通過政治手段撤銷的,但是不撤銷會為歐洲國家未來的預算帶來很大負擔。法國就面臨這樣的問題。因此,歐盟現在需要實施財政刺激措施撤出戰略,這決定了歐盟國家需要協調地撤出財政支出計劃,約束財政政策的支出。
撤出的內外動因
記者:那么財政刺激措施撤出可能的直接動因是什么?
霍恩:一個動因是《穩定與增長公約》。在歐盟27個成員國中,為了保持公共財政的持續性,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赤字原則——每個歐盟國家每年的財政赤字只能在GDP的3%以內。
當然,在經濟危機期間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還有豁免原則——一旦整體經濟年收縮達到0.75%以上,單個國家的財政赤字可以超過3%。但是,如果一些國家在經濟危機結束以后仍然不能夠達到赤字原則的要求,按《穩定與增長公約》,這個國家就會受到懲罰。其中一種方式就是該國的存款會被轉換成財政罰款。這些罰款會損害國家的GDP,損失額最高可以達到GDP的0.5%。但是,我們需要實施更實際、更有效的措施,因為財政罰款可能最多要7年才能真正生效,時間太長了。還有兩種原因會促使歐洲國家實施財政刺激措施撤出戰略。
第一,穩定與集中計劃要求每個國家每年向歐盟委員會解釋自己的經濟政策。而且經濟政策必須由歐盟委員會審計并批準,如果沒有批準,國家就必須更正他們的政策。因此,歐盟委員會就有了另外一個有力的手段來影響成員國的財政政策。
第二,更為重要的是,資本市場也會影響政府的財政政策。歐元區的16個國家中,財政可持續性比較差的國家,比如葡萄牙,其主權債券的風險更大。物價越高,這些國家為公共債務支付的利率就越高。如果資本市場發現這些國家不降低赤字,利率會被再次提高。這對一些國家的國內財政政策有影響。
總之,現在有兩個層面的原因。一是歐盟內部層面,《穩定與增長公約》,穩定與集中計劃要求國家撤出多余的財政支出;二是外部層面,資本市場運作要求國家降低赤字。
歐盟委員會主導退出機制
記者:財政刺激措施是由成員國自己實施的,歐盟考慮撤出戰略也必須由每個國家自己實施,那么,不同國家如何在歐盟的要求下撤出財政刺激?
霍恩:確實,我們有時間的問題。危機開始的時候,大家都面臨著困難,所以共同建立經濟復蘇計劃很容易。但是,撤出戰略的實施就不同了,每個國家的撤出方式可能都不同。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但這也還是可以解決的。歐盟委員會的核心地位為不同的撤出方式提供了可能。在穩定與集中計劃里,歐盟委員會要單獨評估每個國家的財政政策,可以促使成員國采取撤出戰略。
此外,成員國還同意建立國家財政穩定計劃。現在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德國,不久前,我們通過了一條法令,從2020年以后,德國每年的結構性赤字不得超過0.35%。這可以成為歐洲國家的范例。
記者:您預計歐盟寬松的貨幣政策會持續多久?
霍恩:只要物價穩定,寬松的貨幣政策都可能持續。歐盟寬松貨幣政策的作用不會被削弱,一旦市場恢復信心,過多的現金流很快就會被吸收。而且市場相信,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只受物價穩定的影響,而不受任何政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