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李曉華 呂 鐵
所謂產能過剩,是指實際產出數量小于生產能力而形成的生產能力過剩。從需求的角度看,產能過剩是指生產能力大于實際有效需求而形成的生產能力過剩。過剩產能的判斷基礎是同一時期的既有生產能力和需求。
根據時間的差異,可以將產能過剩劃分為“即期過剩”和“預期過剩”。前者是指當前時期的生產能力超過需求量達到了“過剩”的程度,后者是指未來某時期內預期的生產能力與預期需求相比達到了“過剩”的程度。生產能力大于需求是市場經濟下的正常現象,也是市場競爭的動力來源,因此不能簡單地將“供過于求”理解為“產能過剩”。生產能力大于需求僅僅是產能過剩的必要條件,只有當時生產能力超過有效需求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構成產能過剩。
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產生的原因
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的產生既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般性因素,又有我國經濟轉軌過程中特有的原因。
分析后者,在很多情況下,轉軌經濟條件下的特有制度是造成我國產能過剩的主要因素。第一,我國的土地市場、自然資源市場資本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發育不健全、定價機制不合理誘發企業投資過熱。第二,地方政府仍然具有很強的依靠投資拉動經濟的;中動,因為只要上投資項目,地方政府就能夠獲得稅收,實現地方GDP的增長。第三,不同所有制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效率差異。研究表明,在生產效率不高的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并存的制造業,容易出現產能過剩問題,而以國企為主的壟斷或者多頭壟斷行業以及競爭程度較高或以非國有企業為主的行業,不容易出現產能過剩或者產能過剩程度較輕。第四,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產能過剩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各產業內部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產品生產能力的大量過剩,另一方面是高技術水平、高附加值產品生產能力的不足,并且低端生產能力過剩和高端生產能力不足的現象長期并存。
政府在應對產能過剩時的角色定位
宏觀經濟主管部門預警和調控產能過剩的本意是為了減輕或避免重復建設以及由此造成的資金浪費和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問題,但事實上,對我國產能“預期過剩”狀況進行準確判斷存在很大的難度。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加速推進中的快速變革階段,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從數量上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在質量上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還需要較長一段時期才能完成,中國工業產品在世界范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可以預期中國工業產品未來的總體需求會有較快增長,但是需求的增長速度可能會在一個較大的區間波動,這就會導致對產能利用率的判斷存在很大的差異。此外,經濟周期的存在及其與高速發展階段相疊加,將使對未來產能過剩形勢的判斷更加復雜。
由于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我國產業政策中長期存在“計劃思維”。行業管理者往往認為自己所處的特殊位置能夠獲取更多信息,能夠準確預見未來行業的供求平衡點,因此當出現產能過剩時,抑制產能過剩的手段也帶有比較強烈的行政干預色彩。
但事實上,政策制定者所掌握的市場信息同樣是不全面的,滯后的,對未來市場需求進行準確預測存在非常大的困難,強行按照自己的愿望控制產能增長的結果往往是尷尬的失敗。供大于求是市場經濟的常態,適度的“過剩”才能夠產生足夠的競爭壓力,實現“優勝劣汰”,反之,出于抑制“產能過剩”考慮而過度限制市場進入,可能就保護了落后產能和低效率企業。
政府的角色應當是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特別要避免用自己預測的未來市場需求約束企業的投資決策,而應該通過發布經濟實際運行中的投資規模信貸總量市場需求情況等總量信息,讓企業和金融機構了解整個經濟當前的投資和供給情況,從而引導資金投向。在對產能過剩進行干預時,要防止出現限制新進入者保護既得利益者的政策取向,而應鼓勵有創新能力,有活力的企業進入。
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對策建議
第一,解決產能過剩根本上要依靠深化改革。政府一方面應該從市場機制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退位”,避免對企業經營活動的過度直接干預,另一方面要主動“補位”,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市場機制上,如理順包括土地,能源、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在內的價格形成機制,通過設立設備規模工藝水平,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技術性指標作為市場準入門檻,阻止低水平,低效率生產能力的進入和擴張,建立科學的官員考核機制,轉變地方政府“唯GDP”論的政績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國有企業效率。
第二,建立和發布產能利用率指標。產能利用率是企業投資決策的一個很好的領先指標,對正在形成的通貨膨脹壓力也具有警示作用。美聯儲每月公布一次產能利用率情況,報告上一個月的內容,并在后繼的三個月中稍作修改,在秋季(一般是11月)作年度修改。當前我國急需建立科學的產能過剩評價體系和完善的數據采集系統,確定適合我國國情和經濟行業發展階段的判斷產能過剩的標準,建立定期的產能利用情況信息發布制度,引導市場投資預期。
第三,抓住當前產能過剩的契機,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產業結構。
第四,促進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需求的增長。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國際市場需求急劇萎縮,我國產品出口大幅度下降,從而造成產能過剩問題凸顯。而且由于西方國家過度依賴負債的消費模式的轉變,出口增速下降或出口低速增長的狀況或將長期存在。因此,從長期看解決產能過剩必須依靠擴大國內需求:同時,也要通過提高出口退稅率,轉變出口產品結構,開拓新市場等方式促進出口的增長充分利用國際市場消化過剩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