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文
“中國的GDP會超過美國嗎?”“中國會是美國的威脅嗎?”“中美會爆發戰爭嗎?”前段時間,筆者在美國一所知名大學的課堂與美國大學生交流,用民意測驗的方式問了在場20多名學生這三個問題。結果,所有人都相信中國GDP會超過美國,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還認為中國是美國的威脅,但是,沒有一個人舉手認為中美兩國會發生戰爭或沖突。對此,一位在華盛頓某智庫工作的朋友笑著對我說,“會不會戰爭”實在是一個外行的問題。現在美國,幾乎已經沒有人相信中美會有爆發戰爭或大規模沖突了,人們只是擔心中國的挑戰。
然而,這種對中美和平的堅定信心和對來自中國挑戰的持續擔憂,顯然是一組矛盾,使整個國際關系學界陷入巨大的困惑中。為什么歷史發展到今天,新一輪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國興起,不會導致過去人們所經歷的戰爭和劇烈沖突呢?尤其是過去30年中美這兩個大國關系的發展,為什么沒有、也不會發生戰爭,反而越來越顯示出和平性、非沖突性呢?這些都是當前所有西方國際關系理論解釋不了的一個新現象。
冷戰結束以后,國際關系研究界一直流行著解釋大國間交往的五大理論。一是“民主和平論”。這個理論認為只有各個國家實現了西方民主制度,才能確保世界和平以及國家間不發生戰爭。但是,中國顯然不會選擇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二是“歷史終結論”,即冷戰的和平結束標志著歷史發展的終點,一切國家都將以資本主義為發展目標。可金融危機正好反映了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危機;三是“文明沖突論”。該理論始作俑者亨廷頓教授剛剛去世,他成功預測了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沖突。但是,現代中華文明的發展正在超越他的想像,顯示出與西方文明融合并存的前景。四是“現實主義”。這個流行了上千年的政治理論始終認為,大國興衰是歷史的必然,崛起大國要想成功,就必定會與霸權國家發生戰爭。這個理論近年來不斷被人批判,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興起并不以美國衰落為代價,而美國人則享受到了中國發展帶來的實惠。
在流行的五大理論中,以“經濟相互依賴”為主要邏輯基礎的“新自由主義”理論,最能解釋過去中美兩國30年的交往。但如果用“相互依賴”的理論邏輯,只能說明當前兩國共處的和平現狀,卻無法推導出“中國GDP能夠和平地超過美國”的未來,否則,近百年前,相互依存度極高的英德兩國就不會發生沖突,以至于最終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了。
這些解釋的局限性的背后,反映了西方理論的重大缺陷。絕大多數西方理論的論證素材,都是以西方的歷史進程和社會事件為基礎的。而中國復興代表的,不僅僅是西方意義上一個大國的崛起,更是人類近代史以來第一次東方國家帶著全然不同的非西方元素崛起于世界。這是一向有著天生優越感的西方學者們所始料未及的。由此可見,過去30年中美關系的發展以及未來的和平趨勢,恰恰給新理論的誕生提供了歷史契機。
事實上,每一次重大歷史事件背后,都有新理論的誕生,比如,1929年經濟危機誕生了凱恩斯經濟理論,上世紀中葉全球化的興起推動了全球治理的思考等。30年來中美的和平發展以及未來樂觀的前景,同樣是人類大事件。解釋這一重大人類事件,當然也需要新理論的誕生。
過去,中國學者常常習慣于套用西方理論來研究中國事件,分析中美關系,而中國崛起和中美關系的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新現象,都已超越30年來中國學者所引介和推崇的大多數西方理論的解釋范疇,迫切需要新的理論框架,為中國整體的和平發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論解釋。這也是中國思想,甚至是世界思想變革的一個重要歷史機遇。正如一位大學者曾說,誰能解釋中國崛起,誰就能成為世界大師。▲(作者是本報編輯。)
環球時報200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