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文
1. 合理配制日糧
奶牛所需的營養物質靠日糧供給,日糧配制不當,不僅會降低飼料報酬,造成飼料的浪費,而且還會引發各種疾病,如長期單純飼喂過多含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飼料,會使奶牛過肥,引發心肌炎及不孕;長期飼喂缺乏蛋白質、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的飼料,會使奶牛代謝紊亂和生殖機能降低,引發各種代謝病及不孕;長期飼喂含粗纖維少的飼料,會出現瘤胃酸中毒、真胃變位等一系列消化系統疾病和代謝病。所以,合理配置日糧很重要。不同年齡、不同生理階段的奶牛對各種營養成分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首先,要清楚奶牛在不同生理階段的營養需要標準;其次,要了解當地飼料資源的種類和各種飼料的營養成分;最后,根據奶牛不同生理階段的營養需要標準和各種飼料的營養成分進行合理搭配。
2. 定時多次飼喂
長期定時飼喂奶牛,會使奶牛形成條件反射,在采食時間到來之前就開始分泌消化液,不僅大大保障了奶牛正常的消化機能活動,提高了飼料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利用率,而且還能降低消化道疾病的發病率。提前或推遲飼喂都會影響奶牛正常的消化機能,不利于飼料的消化和利用。一般奶牛的飼喂次數和時間與擠奶的次數和時間相同,每天3次。也可以多次少量飼喂,這樣可使奶牛保持良好的食欲,使食糜均勻地通過消化道,大大提高飼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據報道,混合精料分8次飼喂,每次飼喂1.2~1.6千克,每年產奶量可提高1360千克。
3. 科學制定喂量
科學制定喂量是指根據奶牛不同生理階段對營養物質的需要量,來確定每天的精粗飼料喂量。科學制定喂量,不僅能充分發揮奶牛的生產性能,減少發病率,提高經濟效益,而且還能節約飼料,降低成本。通常情況下,奶牛產奶盛期粗飼料的最大日喂量為干草10千克、青貯飼料20千克、糟渣類15千克、塊根(莖)類10千克,精飼料的喂量按奶牛維持正常生理代謝3千克,每產奶3千克加喂1千克的量來確定。在實際生產中,可根據奶牛體質好壞、體格大小,結合奶牛所處的生理階段,進行合理地調整。也可采取精飼料定量供給、粗飼料自由采食的方法,這樣可使奶牛在采食到定量的精飼料后,根據食欲強弱而自行調節粗飼料的進食量,避免造成粗飼料的浪費。
4. 加工調制飼料
奶牛飼料進行科學的加工調制,是提高飼料利用率,充分發揮飼料營養作用的一項有效措施。飼料經過加工調制,一方面可清除飼料中的異物,保證飼喂安全;另一方面可改善飼料的適口性,增加奶牛采食量,提高飼料的消化吸收率及營養價值。不同類型的飼料,所采用的加工調制方法也不同。一般而言,精飼料加工調制的方法有粉碎、拌濕、浸泡、蒸煮、發酵和發芽等;粗飼料加工調制的方法有鍘短、切碎、堿化、鹽化、氨化、生物發酵處理等;青草及多汁類飼料加工調制的方法有鍘短、切碎及青貯等。
5. 控制瘤胃發酵類型
控制瘤胃發酵類型,是奶牛生產中的一項新技術,是提高奶牛生產性能,降低飼養成本的有效方法。瘤胃發酵類型的不同將直接影響著能量的利用效率,當發酵類型趨于乙酸類型時,能量利用率下降;而當發酵類型趨于丙酸類型時,則能量利用率提高。在實際生產中,常用調節精粗飼料的比例、改變飼料調制方法及調換精粗飼料飼喂次序來進行調控。當日糧中精料比例高時,發酵類型趨于丙酸類型;相反,粗料比例增高則趨于乙酸類型。將飼料進行粉碎、顆粒化或蒸煮,可使瘤胃中丙酸比例增高。飼喂時先精后粗,瘤胃中乙酸比例增高;相反,飼喂時先粗后精,瘤胃中丙酸比例增高。
6. 改善奶牛生活環境
奶牛經人類長期選育馴養,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其野生種有所減弱,環境溫度過高、過低,牛舍陰暗、潮濕、通風不暢,運動不足等都會影響和破壞奶牛正常的生理機能,不僅會降低飼料報酬,而且會嚴重影響奶牛健康,降低其生產性能。所以,在飼養奶牛時,必須注意改善其生活環境,盡量避免和減少不利環境因素對奶牛的影響。千萬不能為了省錢或經濟困難不建專門牛舍,常年露天拴系;或利用舊房做牛舍,舍內陰暗潮濕,通風不良,空氣污濁;抑或不設運動場或運動場地不足。
(作者聯系地址: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吳家園良安小區 郵編:73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