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旭
以色列11日對加沙發動的新一輪攻勢猛烈程度為十幾天以來之最。以色列代表12日也推遲前往埃及與哈馬斯談判。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11日還表示,以軍已開始首次將預備役士兵派往加沙地帶參加軍事行動。盡管國際社會紛紛呼吁停火,但以色列依然沒有歇手的意思。讓世界疑惑的是,以色列為什么選在這樣一個時候,在阿以對峙并沒有明顯加劇的情況下,突然對巴勒斯坦的哈馬斯大打出手?
軍事是政治的繼續,先從大的方面說,2003年以前中東是三強鼎立:以色列、伊拉克和伊朗。美國占領伊拉克后,本地區成為兩雄爭霸。以色列當時戰略的核心是推動美國的戰車一鼓作氣蕩平伊朗,了卻心腹之患。美國鷹派也躍躍欲試。但由于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國唯恐再掉進一個新的戰爭泥潭,加之顧及國際社會的反應,遲遲不愿扣動對伊朗戰爭的扳機。今年1月20日,美國政府就要換班,新上臺的奧巴馬政府和前任在外交政策最大的不同,就是準備從伊拉克撤軍。這意味著美國事實上已放棄軍事打擊伊朗的戰略選擇。在以色列看來,這無疑將使什葉派掌權的伊拉克倒向伊朗,而兩伊結盟,必使伊朗在中東地區坐大,并在核問題上走得更遠。經過多年多次軍事較量,以色列并不把中東各國的常規軍事力量放在眼里,但以色列一直恐懼它的對手擁有核武器,哪怕是僅擁有理論上的可能也足以讓這個四面臨敵的國家憂心忡忡。正是出于這樣的心理,1981年以色列空軍遠程奔襲伊拉克,摧毀了伊拉克的核反應堆。還是出于這樣的心理,伊朗核問題出現以來,以色列力促美國對伊朗動武,并數次發出對伊朗的軍事威脅。眼見強硬的布什政府即將離開白宮,以色列憑借自身之力,單挑伊朗顯然不智,于是決定拿弱小的哈馬斯開刀問斬。哈馬斯多年來和伊朗關系密切,以打哈馬斯達到對伊朗敲山震虎的作用。11日埃及稱伊朗正警告哈馬斯勿接受埃及停火調停協議的消息從側面也證實了這點。以色列這次軍事行動,在戰略計劃、戰術配合上可圈可點。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看出,以色列為這次軍事行動,做了長期精心的準備,包括情報收集、目標選定以及政治和軍事時機的選擇。哈馬斯發射火箭彈,不過正巧成為以色列的借口而已。
以色列政府通過這次軍事行動還企圖一雪前恥,鞏固自身執政地位。此戰到目前,哈馬斯尚未從突然而猛烈的打擊中回過神來,十幾天來還沒有進行像樣的還擊。可以說此戰以色列陸海空三軍都有“上乘”表現,一掃前兩年對哈馬斯和真主黨拖泥帶水的窩囊形象。從2006年對真主黨的戰爭慘勝后,以色列就開始籌備一場雪恥的軍事行動。中東政治局勢給以色列軍隊提供了契機。通過此戰,以色列軍民重新拾回信心,從而也一定程度舒緩了奧爾默特和前進黨的危機。不久,以色列的大選就將展開。這場戰爭到底會對以色列國內政治帶來何種影響,現在固然不好評述,但現政府有能拿出手的勝利做籌碼,顯然將處于有利地位。
通過這場軍事行動,以色列還加劇對手分裂,占據未來的主動權。巴勒斯坦內部主要派別法塔赫和哈馬斯因政見不合,多次同室操戈,去年12月,雙方同意結束在加沙地帶的武裝沖突。但以色列顯然希望這種鷸蚌相爭的局面持續下去,趁雙方的傷口還沒愈合,插上一刀,以擴大裂痕。除巴內部不和之外,中東伊斯蘭國家之間也是四分五裂。此戰就有阿拉伯媒體認為是埃及、沙特、巴勒斯坦主和派與以色列的“陰謀”,目的是通過打擊哈馬斯,以扼制伊朗、敘利亞支持下的什葉派聯盟。無論是對巴還是對阿,以色列都是只賺不賠。所以,以色列樂得在無后顧之憂的情況下,實施自己的大戰略。軍事打擊發生之后,巴兩派互生埋怨,及阿拉伯世界民眾與政府、政府與政府之間,態度各異的事實,印證了以色列的成功。
以色列發起此次攻擊,還有一個隱秘的動機:怕哈馬斯的導彈轟擊以軍核武器庫。以色列是中東唯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是它沒有公開承認。據說,它的核彈頭儲存在唯一的核反應堆附近。盡管嚴密保護下的以色列核武器不怕哈馬斯火箭彈的攻擊,但卻無法抵擋大威力的多枚導彈齊射。據以色列情報分析,哈馬斯可能從伊朗手里得到數量不少、威力不小的導彈。以色列軍隊為什么冒著被重創和陷入持久戰的危險,一定要發動地面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全面搜查加沙城,找出并摧毀這些可怕的武器。以色列沒有美國核查伊拉克那樣的便利,只有靠自己的坦克和特種部隊強行完成這一任務。以色列宣稱地面進攻是為了徹底消除哈馬斯發射火箭彈的能力,只不過是掩護真實動機的煙霧而已。以色列堅持采取排雷式步步為營的推進,并持續向前線增兵的原因,就是不愿意漏掉任何一個死角。▲
環球時報200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