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雯
一次隨國際記者團到以色列采訪農業科技問題,聽到了許許多多關于以色列農業的介紹:以色列農民不用下地干活,他們可以用電腦和互聯網遠程控制田地的灌溉;以色列的奶農不用日夜照顧他們的奶牛,自動設備會根據風向和日照的不同,通風換氣,控制牛棚里的環境……由于農業科技不斷進步,以色列的農民人數不斷減少,越來越多的以色列農民被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可以說,農業在以色列已不再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而是“科技密集型”產業。聽到這里,很多國家的記者嘖嘖贊嘆,相反,印度的記者卻抱怨起來:“如果印度引進了這樣的技術,我們的農民去干什么呢?”
印度記者的問題對于以色列來說其實不是個問題,因為以色列本就是一個勞動力短缺的國家。這些年來,由于以色列移民政策的收緊,以色列的農場要想雇到便宜的海外勞工,變得越來越難。在這種背景下,科學技術成了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最經濟的生產力。何況,以色列國民素質普遍很高,用電腦和互聯網控制并完成對土地的灌溉,對以色列農民來說并不是件難事。結果是,以色列的農場越來越大,農業產量越來越高,但農民卻越來越少。
通過科技進步,把勞動力從繁重的、低技術含量的勞動中解放出來,無論如何,這都是件大好事。但如果將這種發展模式立即移植到印度或者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和勞動力大國,問題就出來了。首先,相當多的印度和中國農民都需要學習使用筆記本電腦和互聯網的基本技術。其二,這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在中國這樣一個仍有數千萬貧困人口的國家里,勞動力密集型的農業眼下所能帶來的好處可能遠遠要大于科技密集型農業。因為勞動力密集型就意味著更多的就業機會,盡管其中的技術含量可能很低,但這卻意味著更多的、受教育水平不高的農村勞力可以參與其中。農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通過工作維持家庭開銷,甚至逐漸使他們的家庭走出貧困。
其實,不只是在農業領域,工業領域的道理同樣如此。30年的改革開放,得益于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中國成了“世界工廠”。然而,低技術含量的制造業,給中國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中國制造比其他產地的同樣產品便宜30%;中國出口8億條褲子才能換回一架飛機;中國把便宜貨出口給了別人,卻把環境污染留給了自己……每每談到這些,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普通中國人都會喊出“中國制造要升級換代”,“中國不要造皮鞋,中國要造大飛機”的口號。尤其是在當下,金融危機使很多中國工廠倒閉,一些人認為,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應該痛下決心,拋棄落后的、勞動力密集型的制造業,實現徹底的轉型,這樣的轉型越快越好。
產業升級和科技進步當然是好事,但卻是一個漫長而困難的過程,即便是造皮鞋的工人一夜之間可以改行去造飛機,仍然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多余出來的那么多的勞動力去干什么呢?都在家享清福嗎?
和其他很多國家不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對中國具有特殊的意義。在過去30年間,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大發展惠及了中國經濟,以及每個普通的中國人。因為創造了更多的工作機會,所以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經濟的發展中,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盡管中國人的相對收入在過去30年中拉開了差距,但是幾乎所有人的絕對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從這個角度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收入差距的拉大。同時,由于大量農民工由農村走進城市,由西部涌入東部沿海地區,他們的收入也帶動了家鄉的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地區發展的差異。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也是社會穩定的根基。
更重要的是,產業的發展,消費者的購買力以及社會的就業情況可以說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試想,當消費者都失了業,還會有人花更多的錢去買新產品嗎?如果升級了的產品賣不出去,廠商是不是還愿意并且有能力繼續產品的升級換代呢?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產品的海外銷路受阻,保護好國內的市場和購買力實際上也就是充分保證國內就業的問題。
中國國情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仍將是經濟發展的支柱,是中國社會保持穩定的決定性因素。即便是在遙遠的將來,中國有朝一日成為了發達經濟體行列中的一員,它龐大的人口也決定了,中國會擁有比其他發達國家比例更高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這并不是說中國不要產業升級,而是說中國的產業升級必須有序地進行。“中國制造”的升級道路十分艱難,不僅僅是因為要實現技術突破需要時間,要提升勞動力素質需要時間,更是因為中國的產業升級牽一發動全身。可以說,中國的產業升級不僅是個技術難題,更是社會難題和中國國家發展的難題;不僅是沿海地區的難題,更是一個全局問題。
正因為如此,“有序”就顯得很重要,這意味著沿海制造業的升級必須照顧到全國就業的現實情況,意味著產業升級必須和勞動力人口的現狀和中國的國情相吻合。如何保證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就業機會不會被大量“消滅掉”?如何通過城市化創造更多的、新的就業崗位,這可能是今后中國必須認真探索的問題。▲
(作者是本報編輯。)
環球時報200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