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東
過去30年對于中美兩國來說,真正利益攸關的往往都是雙邊議題。比如,中國應該購買多少美國國債?美國的對臺政策會有什么變化等等。但在今后,中美關系的這種特點可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中美關系中對多邊議題的關注會越來越多,這既是面對國際現實的客觀需要,也反映出兩國各自的主觀意愿。
過去,由于中國處于弱勢,美國對中國的影響超過任何國家,中國首先需要確保自身的發展至少能夠得到美國的理解和容忍。因此,對于中國來說,對美關系本身就成為了一個重中之重的獨立外交議題,中美雙邊關系的變化一直是中國關注的重點。雖然對美國來說,保證美中關系的穩定同樣重要,但由于自身的強大以及利益的著眼點更加寬泛,美國對中國在涉及多邊領域議題上的合作需求會更強烈,所謂“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的含義,就是期待中國不僅在雙邊領域,而且在整個國際社會上都要對美國負責,“順從”美國的利益。今后,美國的類似要求很有可能進一步增加。
我們看到,奧巴馬在競選期間和大選獲勝后,一直強調其優先關注將主要集中在金融危機、經濟衰退、中東亂局、氣候變暖等議題上。與布什的理念不同,奧巴馬更傾向于多邊合作,也更加務實,尤其是對于環境和能源問題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他所關注的這些議題顯然已超出了中美雙邊關系的范疇,但一方面它們恰恰也與中國自身的利益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中國在這些領域也有足夠潛力為美國提供幫助。即使在對中國來說相對“冷門”的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問題上,中國也可以發揮別國難以替代的作用。
如果以更宏觀一些的眼光來看,我們也不難發現,當前的國際社會已經出現兩種趨勢,一是全球化的影響不斷深化,單一國家的內部事務往往可以牽動周邊地區甚至整個世界的利益;二是權力和財富的泛化導致地區性的權力中心不斷出現,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無政府狀態也迅速加劇。單純依靠關注雙邊議題已經難以應對全球范圍內的各種挑戰,尤其是對于中美這兩個世界性大國來說,加強兩國對多邊議題的關注和參與不僅可以更好地滿足各自的利益需求,而且也有助于更有效地控制國際危機。
過去,相比于美國的世界政策,中國更加關注的主要是美國的對華政策。但世界大環境和美國政治的變化要求我們以更加寬闊的國際視野審視中美關系。這實際上并不是與中國利益相矛盾的。相反,中國的迅速發展為此提供了內在動力。
中國30年來改革開放的主要收獲之一就是與世界的聯系日益密切。原來可以閉關鎖國,現在國際往來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依托;原來可以通過發展大國關系來滿足基本需求,現在越來越多的現實和潛在利益需要通過更廣泛的國際關注才能實現;原來可以專注于經濟發展,現在則不得不同樣重視政治、安全、氣候、能源、疾病等復雜議題。作為全球化程度最深的國家之一,中國對國際事務的反應越來越敏感,世界角落里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逐步都變得不再無足輕重。隨著中國與世界融合的加深,中美這兩個外向型大國在諸多領域的利益訴求已經越來越難以在兩國關系的框架內得到有效解決,中美實力和影響的接近也使得兩國受到世界事務影響的同步性不斷提高,這必然促使雙方加強在多邊領域內的合作以及雙方關系的加深。▲(作者是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學者。)
環球時報200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