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憑借相當于30個足球場大小的天線接收面積,FAST的綜合性能將超出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射電望遠鏡10倍
12月26日,中國天文學家在貴州省平塘縣正式啟動了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的建設。
這個口徑500米的射電望遠鏡,將架設在當地一處名叫“大窩凼”的喀斯特洼地之中,是世界上正在建造及計劃建造中口徑最大、探測能力最強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南仁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美國建造在波多黎各的口徑305米望遠鏡相比,FAST的綜合性能將提高10倍左右,在未來20?30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70年翻不動一頁書”
與人們熟悉的望遠鏡不同,射電望遠鏡既沒有高高豎起的望遠鏡鏡筒,也沒有物鏡、目鏡,看上去更像是一口大鍋。
“這是因為它接受的不是可見光,而是天體射出的無線電波。”南仁東說,千百年來人類大多是通過可見光波段觀測宇宙。事實上,天體的輻射覆蓋整個電磁波段,而可見光只是其中人類眼睛可以感知的一部分。
射電望遠鏡正是將那些看不見的電磁波,通過天線收集起來,然后傳送給接收系統放大并轉變成儀器能夠記錄的信號,供天文學家分析。自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卡爾·央斯基1933年接收到來自銀河系的射電信號以來,近代天文學許多重大發現都基于射電天文學的發現。
巨大的天線是射電望遠鏡最顯著的標志,它的種類很多,有拋物面天線、球面天線、螺旋天線等,最常用的是拋物面天線,也就是我們看見的“大鍋”。天線對射電望遠鏡來說,就好比眼睛,它的作用相當于光學望遠鏡中的物鏡,負責收集微弱的宇宙無線電信號。
但來自太空的無線電信號極其微弱,70多年來所有射電望遠鏡收集的能量加在一起還翻不動一頁書。
因此,天文學家一直試圖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因為望遠鏡越大,收集到的信號越多。但由于自重和風載引起的形變,傳統的可轉動射電望遠鏡的天線最大口徑只能做到100米,否則收集到的信號就無法準確地聚焦到接受系統上。
30個足球場大的天然鍋架
人工制造遇到難題后,天文學家們把目光轉向了地球上固有的地形地貌——利用天然的洼地作為支架,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于是,這就有了既不架在山頂,也不像“哈勃”那樣遨游太空,而是架在洼地中的FAST。
從1994年起,天文學家們就開始尋找適合建造FAST的臺址。最終從黔南近400個洼地中選中了大窩凼。
大窩凼距離平塘縣城約85公里,是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周圍三座山峰呈三足鼎立之勢,每座距離都在500米左右,中間的洼地正好形成一個天然的鍋架,又大又圓,剛好可以穩穩當當地盛下FAST這口大鍋。
“大窩凼不僅是一個天然的洼地可以架設望遠鏡,而且洼地中均有通向地下水系的通道,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滲透,不在表面淤積、腐蝕和損壞望遠鏡。”南仁東說。
此外,這一帶只有十幾戶村民,附近沒有集鎮和工廠,在5公里半徑之內沒有一個鄉鎮,可以確保電波環境不受干擾,有利于太空觀測。
“利用貴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為臺址,是我們全新的設計思路。”南仁東說,“這開創了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新模式。”
南仁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工程人員將在洼坑內先用約10000根鋼索連成一張大網,然后在上面鋪設4600多塊三角形的反射板,最終形成一個巨型反射面,即FAST的天線。天線的接收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相當于30個足球場,猶如一只鑲嵌在地面的巨大“天眼”,性能將大大超過傳統的射電望遠鏡。
反射板由促動器控制,可以進行整個反射面的主動變形。此外,采用輕型索拖動機構和并聯機器人,實現望遠鏡接收機的高精度定位。也就是說,這個巨大的“天眼”還可以根據需要在洼地上轉動。
據悉,這項重大科學工程的投資為6.67億元人民幣,預計2014年建成。建成后,每年的運行維護費用大約6000萬元。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口經射電望遠鏡相比,南仁東說,FAST的靈敏度提高了約10倍。靈敏度是衡量射電望遠鏡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它是指射電望遠鏡“最低可測”的能量值。
尋找地外文明
那么,FAST建成后,天文學家能夠利用它具體做些什么呢?
南仁東說,作為一個多學科基礎研究平臺,它將在宇宙大尺度物理學、物質深層次結構和規律等眾多基礎研究領域提供發展和突破的機遇,也將推動中國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據他介紹,FAST可以將視界延伸至宇宙邊緣,觀測暗物質和暗能量,尋找第一代天體;還可以用一年時間巡視約7000顆脈沖星,并有望發現奇異星和黑洞雙星等。
此外,對于長久以來困擾人類的地外文明疑問,FAST將搜尋識別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或許能幫助科學家揭開地外文明的“冰山一角”。
早在1960年,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就領導一項名為“奧茲瑪”的計劃,搜尋地外文明的信號。他使用一臺口經26米的射電望遠鏡進行了幾個月的觀測,但結果一無所獲。
1974年11月16日,美國設在波多黎各的30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落成,作為落成典禮的一部分,天文學家用它向武仙座球狀星團M13發出了一封“地球電報”。這個信號需要2萬4千年才能到達。這是人類第一次有意識地向宇宙的其他部分表明自己的存在。
“尋找地外文明的學科風險是不言而喻的,但它一旦成功,將使人類所有的科學成就黯然失色。”南仁東說,“所以科學界的探索、發達國家政府與民間對此的投入也從未停止。”
目前,天文學家認為,與地外文明通訊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尋找來自地外文明的信號。它比發射探測器去登門拜訪外星人要可行得多。
在這類觀測項目中,鳳凰計劃最為著名。它始于1994年,正使用射電望遠鏡對來自鄰近的大約 1000 顆類太陽星周圍的無線電信號進行系統的搜索和證認。
“巨大的FAST也許會給我們巨大的機遇。”南仁東說,即使沒有那份運氣,也可以像美國宇航局微波巡視計劃那樣,同時掃描上億個頻率,診斷微弱的空間窄帶訊號,其國家安全方面的價值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