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鋒
何謂“真人”?
學了《陶校長的演講》,同學們就學習做“真人”的問題進行了討論。這“真人”到底該怎么理解呢?
唧唧:課文里陶校長指的“真人”就是既講“公德”又講“私德”,能夠“建筑人格長城”的人。拿當今時代來說,像千里奔波、雪中送炭的13名唐山農民兄弟;像勞累過度,犧牲在抗震第一線的士官學員武文斌;像堅持19年支教深山懸崖小學的李桂林、陸建芬夫婦……就是“真人”的楷模。
呱呱:嗯,其實陶先生自己也是“真人”的榜樣。有這樣一個故事,陶行知的兒子陶曉光到成都一家無線電廠工作,廠方催著要學歷證明書。陶曉光因沒有正規學歷,便向陶行知的朋友索要了一張證明書。你猜陶行知得知這件事后,是怎么做的?他馬上發電報讓陶曉光把證明書寄回。隨后他給曉光寫了一封信說:“我們必須堅持‘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張”。所以陶行知堅持讓曉光把證明書寄回給他審核,確保沒有錯誤。他還給曉光親自寫了一張真實的證明,并囑咐他,“倘使這樣真實的證明不合用,寧可自己出錢,不拿薪水,幫助國家工作……總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絲毫妥協。……你記得這七個字,終身受用無窮,望你必須努力朝這方面修養,方是真學問。”
唧唧:“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瞧,陶校長對兒子的囑咐是什么?是做人的真理,是處事的哲學!什么是“學做真人”,從陶校長的信中我們看得真是明明白白啊。
陶行知兩次更名
小問號:博士,課文中的陶校長是陶行知先生,他的名字背后一定有一些故事吧?
哆啦博士:小問號真聰明!陶行知先生改了兩次名呢。他原名陶文浚,青年時期崇拜古代一位名叫王陽明的理學家,對他有關“知是行之始”的思想深感贊同,就改名為“陶知行”。
小問號:那后來又為什么把“行”和“知”顛倒過來呢?
哆啦博士:提起這件事,還有一個故事呢。陶行知先生和孫中山先生的秘書謝郁華是好朋友。一次,陶先生和謝郁華在上海談論“行”與“知”的關系問題。謝郁華問:“請問,行與知的關系,到底是先行后知還是先知后行?”陶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實踐出真知啊。我認為是先行后知。”謝笑道:“那你為什么叫陶知行呢?”陶笑笑說:“郁華兄,我過去認為是先知后行,現在認為是先行后知。”謝說:“那你應該改名,應叫陶行知,不能叫陶知行了。”陶連忙說:“對,對,我改叫陶行知。”說干就干,第二天,謝郁華就去印刷廠把“陶知行”的名片一律改印成“陶行知”了。同時,根據陶行知的建議,謝秘書也將自己的名字由“郁華”改為“育華”。據說當時上海一家報紙曾刊載過“陶行知更名”的報道呢。
小問號:真有意思!這改名的過程,其實就是陶先生教育思想轉變的過程,也體現了他勇于革新的決心哪。
(《陶校長的演講》,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五年級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