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呂 波 楊謙俊 劉德暢
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上旬,地處黃河故道區域的河南省寧陵縣遭遇了50年來最為嚴重的旱情,創造了累計130天基本無降水的歷史記錄,持續的旱情對當地的設施葡萄生長造成了嚴重影響,3-12年生的葡萄出現了整株死亡或部分枝蔓開裂等現象,為此,黃河故道葡萄綜合試驗站與該縣農技中心的技術人員聯合對區域內的葡萄旱害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與分析。
1調查區域與方法
2009年3月上旬,果農們反映設施葡萄出現整株死亡或部分枝蔓開裂等情況,隨即我們對寧陵縣陽驛鄉袁莊村、陳營村等早熟葡萄設施栽培主產區進行了實地調查,選擇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園片,按照生物統計的方法進行了選樣、調查。
調查選取的園片,有2~4年幼樹、4年生以上成齡樹,調查的品種有緋紅、無核早紅等。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品種受害情況
從2個調查點來看,不同品種受旱害的差異很大。結果表明,緋紅受害率達到43.9%,死亡率達到17.5%,而無核早紅受害率僅為1.9%,死亡率為0,分別表現為部分老枝蔓或一年生枝剪口下開裂,樹勢衰弱,萌芽晚。發芽不整齊,芽體干枯死亡或整株死亡,呈點片或成行發生。
2.2氣象因子對旱害的影響
2.2.1日均溫對旱害的影響2008年10月~2009年2月1O日(扣棚前),寧陵縣日平均氣溫6.5°。常年同期日平均氣溫5.1℃,較常年同期偏高1.4℃。特別是2月1~10日較常年同期偏高5.8℃,增加了土壤水分蒸發量和葡萄枝蔓水分蒸騰量,加重了旱情,是葡萄旱害發生的重要因子之一。同時。也說明了此次災情不是低溫凍害。
2.2.2降水對旱害的影響2008年9月23—29日降水17.5毫米,2008年9月30日至2009年2月10日130多天基本無有效降水,只有2008年10月2—21日降水6.9毫米,降水明顯偏少,而常年同期降水99.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92.5毫米,為50年來所罕見,導致園內土壤嚴重缺水,田間空氣濕度顯著降低,2008年11月、12月和2009年元月空氣相對濕度分別偏低5%、14%、17%,又由于平均氣溫較高,3級以上北風較多,引起植株枝蔓水分散發量增加,是旱害發生的主導因子。
2.2.3旱害的影響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10日,3級風力以上天數為6天,分別為2008年12月5、21日,2009年1月10、11、22、27日,風力分別達到3級、4級、4級、4級、5級、3級。較常年同期偏多3天。增加了土壤和葡萄枝蔓水分的散失量,是旱災發生的又一因子,同時加重了旱害。
2.2.4土壤平均含水量對旱害的影響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田間土壤1O~40厘米含水量,均在20%左右,均高于16%土壤干旱臨界值,這充分說明土壤墑情不是葡萄旱害的主導因子。
2.2.5極端氣溫對旱害的影響2008年1O月至2009年2月1O日間,由于空氣干燥,氣溫變化劇烈。如:2008年10月14日出現了最高30.5℃的氣溫,是50年同期最高氣溫(30.7℃)次高值,進一步加重了旱害;2008年12月20—22日,48小時日平均氣溫下降10.2℃,22日最低氣溫-13.1℃,是50年同期最低氣溫(-13.1℃)次低值,2009年1月21—23日,48小時日平均氣溫下降13.7℃,23日最低氣溫-8.9℃;24日最低氣溫-10.9℃,可能加重了旱害。
2.3栽培措施對旱害的影響
2.3.1保護措施對旱害的影響調查中發現,村南的棚較村北、東、西的棚早害輕:棚北側有房屋、玉米稈擋風的北側輕,中間、南側偏重;南北行向種植的北頭輕,中間、南頭偏重;東西行向種植的北行重,中間、南頭偏輕。這可能與村莊、房屋、玉米稈擋風,降低了風速,減少了枝蔓水分蒸騰有關。
2.3.2園內灌水對旱害的影響調查中發現,葡萄落葉后及時澆灌越冬封凍水,特別是土壤保水性較高的黏土園旱情輕,如陽驛鄉袁莊村劉自德種植的10年生的整株死亡率僅為0.5%,受害率為5.6%,且受害度輕:而不澆灌越冬封凍水或雖澆灌越冬封凍水但保水性差的砂壤土園。旱害較重,如陽驛鄉袁莊村劉其身種植的11年生“緋紅”整株死亡率達到30.6%,枝蔓受害率達到65.6%:扣棚后及時澆灌者,棚內濕度大,根系易于吸取水分,枝蔓水分蒸騰量小。旱害輕:扣棚后不及時澆灌者,由于棚溫較高,枝蔓水分蒸騰量大,而根系吸取水分困難。造成旱害加重。這說明增加土壤濕度能明顯減輕葡萄枝蔓旱害。
2.3.4樹勢對旱害的影響調查中發現,樹勢強弱不同,旱害程度不同。上年結果多和樹齡長的樹勢弱,旱害重:上年結果少和幼樹樹勢健壯,旱害輕。
3小結
綜上所述,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10日持續的嚴重干旱,葡萄園內田間濕度偏低,是該縣設施早熟葡萄發生旱害的主導因素,而北風偏多,極端氣溫的發生,增加了危害性,栽培措施是否適當也是影響旱害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