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輝
無論在傳統領域的信貸政策上,還是融資方式的創新上,亦或對外結匯方面,“金融國九條”都做到了實質性的突破,以緩企業之所急,解企業之所憂。
6600 億流動性加千億政策貸款
2009 年12 月23 日,央行宣布下調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 個百分點,并放松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 個百分點。這是央行繼10 月8 日宣布雙率下調后第三次雙率同時下調。
央行如此大幅度、高頻率的“雙降”措施有些超出預期,但它恰恰表明了央行及官方刺激經濟增長的決心。僅11 月26 日的大幅降息及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就將增加6600 億元流動性,從而使銀行間債市的資金供給進一步增加;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也將隨之大幅降低。
12 月3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9 項政策措施,調動商業銀行增加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并且追加政策性銀行2008 年度貸款規模1000 億元,主要用于農產品收購和其他特種項目的貸款。
國家近些年來一直沒有對商業銀行提出過貸款要求,這次提出要調動商業銀行放貸積極性,是放寬貨幣的一個很重要的信號。但由于經濟運行風險加大,出于風險防范考慮,銀行對企業信貸會更加謹慎。廣泛運用各種融資手段,依然是企業的當務之急。
并購貸款推動企業戰略整合
在這次“金融國九條”中,政府也明確提出“創新融資方式,通過并購貸款、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和規范發展民間融資等多種形式,拓寬企業融資渠道。”12月9 日,銀監會據此正式發布《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允許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開辦并購貸款業務。
不過,并購貸款短期內不會全面放開,一些央企以及國家支持發展的基建和民生行業將可能獲得先行的權利。其中,央企將成最大受益者,尤其是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七大關鍵領域: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航空運輸、航運,這些領域目前有40 多家中央企業。
央行2008 年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目前鋼鐵行業面臨一定困境,但這也正是鋼鐵行業全面升級的重要契機。而首度面臨全行業虧損的電力行業也在期待并購貸款的支持,其產業鏈上下游的并購更是大勢所趨。
因此,結合資金角度分析,鋼鐵、電力等行業的并購有望率先獲得支持。
IPO 重啟待望
在資本市場方面,11 月22 日證監會有條件通過西南證券借殼*ST 長運(600369)上市事宜。這一消息被部分市場人士解讀為證監會相關工作重新開展的信號。而在此前幾天,東方電氣公開增發也正式開始啟動,證監會近期鮮見的這些放行,讓業界紛紛猜測是否是IPO 重啟的前兆。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年末的11 月和12 月迎來年內大小非解禁的高峰。無論IPO 是否重啟,市場資金面無疑都將再次面臨壓力。據WIND 資訊統計,12 月新增流通股總量超過222 億股,遠高于11 月167 億股的水平;而解禁的流通市值接近1723 億元,為下半年第二大單月解禁規模。與此同時,11 月已公告的45 次“大小非”減持總額超過22億元,累計減持超過2.8 億股。
盡管部分企業資金缺口較大,有較迫切的融資需求。但市場的糟糕表現使管理層不得不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短時間內重啟IPO 的可能性并不大。
其實,滬市主板IPO 已停頓近4 個月,中小板亦停頓2月有余。目前,已經過會但是尚未發行的上市公司多達36 家,其中包括6 月過會的中國建筑、光大證券、成渝高速等大盤股。然而,上證指數自6 月至今已下跌超過35%。現在二級市場的平均市盈率不足15 倍,如果再行IPO,定價也是十分困難的,可能也就10 倍,募集資金額自然將隨之降低。以這樣的價格賣掉手中的權益,對于這些公司來說肯定是極度不情愿的,那么等待就是惟一的選擇了。
企業債是契機
A 股市場的融資功能大大減弱,債券發行卻開始活躍起來。
早在2008 年4 月,中國人民銀行就公布《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管理辦法》,指出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可采用交易商協會注冊、監管機構備案的方式,不再逐項進行行政審核。
加之,現階段我國宏觀經濟增長的速度有所放緩,通脹壓力有所緩解,預期貨幣政策松動后的利率還有可能下調。這樣,不排除企業債發行利率繼續下滑的可能。
因此,企業可以考慮更多地縮短發債期限或是發行浮動利率債券。
結匯新政減風險
針對日益嚴峻的對外貿易形勢,“金融國九條”明確指出“改進外匯管理,大力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適當提高企業預收貨款結匯比例,方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貿易融資,提高外匯資金使用效率,支持外貿發展。”
2008 年7 月,國家為防止熱錢流入加強了對出口企業預收貨款結匯的管制。在出口訂單下滑的不利大環境下,此舉明顯加劇了企業資金周轉壓力。
12 月初,人民幣連續數日盤中跌停,各路資本借人民幣升值預期東風進入中國市場的動機已不存在。
有鑒于此,同時,為改善出口企業的現金流狀況,12月14 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一般企業預收貨款結匯比例從10% 提高到25%,對單筆金額較小的出口預收貨款不納入結匯額度管理。
顯然,該“新政”可以盡量減少企業的結匯風險,然而,在目前的情況下,出口企業面臨得更大的是商業風險,一旦對方企業倒閉,出口企業就可能收不回貨款。
對此,出口企業要加強信用風險分析,并利用專門的出口信用險工具,轉移應收款風險,而且,要注意跟蹤管理應收賬款,對有拖欠行為的海外買方,可與如中國信保這樣的第三方機構一道進行強有力的追收。
(作者供職于中信建投證券湖南管理總部)
編者按:經濟環境風云變幻。為幫助CFO 更好地把握本月投融資及公司理財環境的變化,從2009 年第1 期開始,本刊將聘請知名專家詳細解析月度投融資中觀層面市場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