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銘
活力百強新鮮出爐
2008 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我國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若干中小企業關門退出市場,大中型企業也叫苦不迭。“過緊日子”、“過冬”是企業里聽到最多的話。“嚴冬”時節,企業“活力”考驗凸現。
為了更為量化地考量企業活力,2008 年下半年,《新理財》雜志社組織專家學者對截至2007 年底中國滬深1533 家上市公司的活力進行了排序。這樣的活力評價體系肯定不夠完美。但是,如果能夠給那些置身金融海嘯中的企業提供一點“打撈活力”的啟示,我們就足以欣慰。
“‘活,首先是活著,一定要防范風險;‘力,是指長跑的耐力,而不是短跑。”中滬深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一軍這樣解讀“活力”。
南開大學商學院李維安教授是企業活力評價方面的專家。他在接受采訪時,也特別強調了在現階段防范風險對于企業保持活力的重要性。“一定要建立風險防范系統。因為在目前的狀況下,要保持財富的平穩增長,風險的防范是第一位的。這里的風險不光包括財務風險,還包括治理風險。”
而對于企業如何保持活力,他認為,企業必須建立價值導向型的企業管理體系,使高管和員工從重視眼前的利潤,發展到成長性和價值的提升;應建立基于價值管理和活力創造的業績評價和激勵機制,并且推廣到子公司的管理和治理上。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企業除了想方設法保持自身的活力外,還需要對自身的活力狀況有個清醒的認識,并做到實時監控,才能在危機來臨時不至于陰溝翻船。同時,也需要借鑒其他企業持續保持活力的經驗,通過復制、改造,用于自身的調整和發展。
何為“活力”,什么樣的企業最具“活力”,怎樣評價和保持企業“活力”……這正是我們本期探討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