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有紅
面對金融危機,不能簡單地將罪魁禍首歸咎于公允價值,而要思考如何科學把握公允價值、正確運用公允價值會計信息。
盡管公允價值納入會計準則的時間不長,但會計界(包括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基于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對公允價值屬性及應用性的研究已有較長歷史。客觀地說,公允價值會計的推出是具有理論基礎和環境基礎的。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為投資者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流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也使以折現現金流法(DCF)進行企業估值的應用更具可操作性。但是,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問世不久的公允價值會計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責難與迷惑
金融危機導致歐美政界和實業界對公允價值的抨擊,將危機的罪魁禍首歸咎于公允價值,大有公允價值不廢,金融危機不去的感覺。理由是金融工具按公允價值計量導致如下惡性循環:公允價值下跌→報表反映巨虧→投資者因恐慌而拋售→公允價值進一步下跌→報表繼續確認巨虧。這種責難使我產生以下兩點迷惑:
第一,公允價值會計問世之前,歷史上就曾爆發過比現在更嚴重的危機,那些危機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既然金融工具價值下跌時公允價值計量導致惡性循環,據此推理,金融工具價值上升時公允價值計量則會產生良性循環。我國2007 年實施新會計準則,交易性金融資產均用公允價值計價,年底股指直沖6000 點后應該繼續攀升,不應該跌破現在的2000點;同理,按照惡性循環論,股指跌破2000點后則不會有回彈2000點的可能。

顯然,將危機的根源歸咎于公允價值會計,既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和經濟學的常識,也忽略了不言自明的現實經濟現象。
初衷與本意
歐美國家對公允價值的非議主要集中在金融工具上。實際上,公允價值計量遠不止金融工具的計量。公允價值計量的交易或事項還包括: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易、企業合并、投資性房地產等。
國內會計界對公允價值的爭議也頗大,概括起來主要是公允價值既容易導致資產泡沫,也容易導致利潤泡沫。從理論上講,所有的資產負債均按公允價值計量且計量準確,資產負債表則具有充分的信息含量,會計利潤與經濟利潤之間具有無差異性,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盡管這種理想境界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但不能不說公允價值在會計中的應用是會計的一大進步。
用公允價值計量能夠充分反映企業的潛在收益和損失,準確判斷公司的真實價值。如果再將公允價值計量改為成本計量,則是會計的一大倒退。成本計量確實具有可核性,但它有以下缺陷:成本是從交易發生的時點看待資產和負債的價值,如同以出生定終生,而不是在現實環境下以動態的眼光看待資產和負債的價值,既不利于判斷公司面臨的風險和機會,也不利于投資者和債權人對公司的價值判斷,還不利于管理當局的管控。
運用與分析
將危機產生的根源歸咎于公允價值,在于錯誤地理解和運用了公允價值。無論是否采用公允價值反映,資產負債價值變化都是客觀存在的,就像溫度計對溫度的反映一樣,溫度不會因為不用溫度計而停止變化,也不會因為使用溫度計而加速變化。財務報表無論是否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負債的真實價值都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廢除公允價值無異于掩耳盜鈴。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否廢存公允價值,而是如何正確理解公允價值并正確分析運用公允價值生成的會計信息。
一、正確理解公允價值。從獲取方式上,公允價值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從活躍市場上相同資產或負債的報價中獲得公允價值,如股票和債券;二是對活躍市場中相似資產或負債的報價進行估計,并對差異進行適當調整而獲得公允價值,如二手車、投資性房地產;三是活躍市場中相同或相似資產或負債的報價不可獲得, 或者相似資產或負債的差異不能客觀地確定, 需要運用市場法、收入法和成本法等多種估價技術進行估計而獲得的公允價值,如商標權和專利權。
但必須注意的是,第一和第二層次公允價值的獲取必須以活躍的交易市場和價格的不可操控性為前提。例如,在股票市場交易活躍有序的情況下,企業持有的某公司股票的公允價值可以直接取其市價,但如果在股市持續低迷、交易清淡甚至只有偶然性交易的情況下,取其市價作為公允價值是極不正確的。再比如,以公允價值對投資性房地產計價的企業,如果房地產市場交易活躍,又有同類樓市作比較,通過獲取相似樓盤的市價并進行調整可估計其公允價值。但在房地產有價無市的情況下,以掛牌價為基礎確定企業所持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是極其錯誤的。
正如2008 年9月30 日SEC(美國證監會)發布的指導意見:如果某一資產缺乏公開的、活躍的市場交易,則可以通過內部定價,包括合理的主觀判斷來確定其公允價值,而不是直接取其市價。
二、正確運用公允價值會計信息。公允價值納入會計準則,不僅要求我們把握公允價值的實質及計量方法,還要求我們改變以往建立在歷史成本基礎之上的財務報表分析模式。
由于資產計價觀在新準則中被較普遍地運用,報表編制日按公允價值調整有關資產負債項目的同時,公允價值變動作為利得直接計入當期利潤(其中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計入營業利潤)或所有者權益。如果以過去建立在收支配比觀和以成本計價為基礎的報表分析方法,來解讀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報表而得出錯誤結論,則不是公允價值本身的錯誤。
新準則對公允價值的運用及營業利潤指標的設計無疑是科學合理的,它符合人們從動態角度把握資產負債價值這一認識規律,從更廣的視野看待企業的經營活動,將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理財活動和投資活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自身的生產經營、理財活動和投資活動承受風險的方式及大小、對利潤的貢獻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別。在報表閱讀與分析時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應該區分企業基本的經營活動獲得的盈利以及財務運作和投資活動的盈利,從而客觀判斷企業營業利潤中不同構成部分對公司價值成長的貢獻。
解讀新準則下的營業利潤,必須拋棄原制度下用當期營業利潤直接預測未來利潤的簡單化思維定式。新準則下對未來盈利能力的預測必須建立在綜合評價正常生產活動的盈利能力、被投資單位的利潤預期及股利政策、以公允價值計價的資產的盈利能力、收回現金資產的投向及盈利水平等因素的基礎之上。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