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不少人談金融衍生工具色變,并且對公允價值計量方法提出諸多質疑。一時間,金融衍生工具的計量問題成為業界討論的焦點。日前,在“2008 年衍生金融工具會計高峰論壇”上,多位業界專家學者圍繞“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質量及其會計實務與學科發展”的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外監管內控制
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周勤業教授認為,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和風險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但衍生金融工具并未增大金融市場的風險,市場風險主要來自于市場基礎不完善、使用不當和監管失控。周勤業教授從衍生金融工具的監管角度提出建議:
第一,投資主體自我監管方面。建立風險決策機制和監管制度,加強內部控制;建立獨立的風險管理機構,及時獲取和傳遞風險信息,以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強化內部審計。
第二,行業和交易所的自律監管方面。創建完備的市場風險管理制度,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及時處理市場異常情況和違規行為。
第三,政府宏觀調控與監管方面。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機構監管,應對突發事件進行臨時干預措施,加強國際監管與合作。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服務部合伙人胡亮先生強調,應加強衍生金融工具的內部控制,并提出了相關審計策略,包括:了解和評價被審計單位的風險識別和管控機制、業務流程、系統及關鍵控制;測試并驗證關鍵內部控制,確定是否可靠;對交易進行實質性測試,包括向對手方詢證;評價被審計單位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處理的合理性;測試衍生工具的估值等。
虛實兼顧的功能再造
上海金融學院副院長吳大器教授認為,在市場風險監管中,應充分建立會計視角的VAR 法來度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場風險。作為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必要補充,提供市場風險導向會計信息是必要而急需的。采用VAR 法來度量和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場風險,可以賦予傳統會計信息的風險導向含義,不僅利于外界對企業在衍生金融工具業務上風險偏好的了解,進行風險監控,也利于企業通過適時的風險導向會計信息進行風險管理,并有利于決策。
在對目前商業銀行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業務流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吳大器教授提出應從業務流程再造著手,利用現代IT 技術打造商業銀行的適時會計信息系統,并從內部控制出發,針對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的特殊性進行會計業務流程的再設計,并提出了相應的操作細則,以期從流程上有效控制人為操作風險。
理論與實踐互融
上海金融學院會計學院院長袁樹民教授認為,衍生金融會計學科建設,要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要結合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與以金融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需要,培養會計與金融復合的應用型人才。
面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對會計功能的雙重呼喚,吳大器教授建議理論界與實務界應攜起手來,從創新思維出發,加強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有效功能再造的研究,加強金融工具會計的系列規范,加強對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風險控制與監管,加強衍生金融工具的審計與內部控制,推進會計在服務經濟、防范風險、正確估量和預測未來中的功能拓展。同時,要把研究前沿的成果及時轉化為會計人才培養的優化方案,在開門辦學、開放培養中更好地實現會計工作者的交流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