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洪成
閱讀認識理論認為,科學閱讀是學生主動從課文里吸收各類信息的過程,并不是被動、機械地接受老師千篇一律地“灌溉”的過程。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頭腦里儲存的相似模塊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篇課文,其認識和感受也不會是相同的。然而,現階段我國的教育卻走進了一個尷尬的死胡同。從小學到中學,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在踐行著一種八股式的閱讀教學模式:形式——內容——形式。一樣的閱讀對象,一樣的教學模式,一樣的認知和感受。這一模式已經把閱讀教學領入了可悲的境地,無法使學生的閱讀水平達到社會所要求的水準。
形式——內容——形式,這里面兩個形式。第一個 “形式”是閱讀對象的感性存在,第二個“形式”是學生感知的規律性。這樣依賴閱讀教學就成了一個因文知道,因道知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就成了一種知道的工具,這種工具一旦無利用價值,便會因道而舍文,也就是說“閱讀教學成了以內容為中介獲得語言運用的規律和技巧的教學活動”。其目的只是讓學生“學會生存”——運用其中模式,而不是讓學生獲得發展,從中感知內在的知識和“營養成分”。由此周而復始,學生便成了一種雞生蛋、蛋孵雞的有生命的生產工具。更壞一點,可能會使學生變得學而不能言,學而不能用,學而不知理,學而不知德等等。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學模式應該為學生的發展、創造力服務。這種服務需要與升學率說再見,與傳統的八股式教育模式訣別。使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學科優勢,在組織學生進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給學生留下廣闊的空間,使閱讀教學成為培育兒童創新能力的一片沃土。
第一,破除傳統思維定勢,啟迪學生創新思維。思維定勢是學生發揮自我創造思維,創造性解決學習上各種問題的最大障礙。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進行多向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讓學生學會自我挖掘閱讀對象里的各類東西,逐步培養學生的通變性。
第二,提倡閱讀爭辯的教育方式,喚醒學生創新意識。創造心理學認為,學生間對不同見解的爭辯,是創造力發展的激素。每一個學生對同一問題認識各異,那么這樣一來就會產生不同的觀點,由此進行爭辯,就會使學生不斷增強主體意識,個體潛能也就能得到盡情的發揮,有個性才有創新。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經常鼓勵學生發問、爭辯,從而產生一些創新的見解。
第三,開啟想象的翅膀,不斷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想象可以從閱讀對象開始,也可以以閱讀對象為依托想象現實生活中已有的、但個人尚未感知過的事物的新形象,也可以是現實生活中尚未有過,還有待創造的事物的新的形象。所以想象具有創新的特征與內涵。在閱讀教學中,憑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其意義無疑是重大的。這樣也能正確塑造一個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教學真正走向素質教育。
第四,閱讀教學應注意為學生的道德、自身素質,發展潛力服務。在語言學習上,這一點尤其突出。因為與其他學科相比,語言的習得和運用的非理性成分更重。著名文學家、新聞寫作家鄒韜奮先生在談到自己的創作感受時說道:“當我拿起筆的時候,只要用得著任何文辭句式,它會突然出現于我的腦際,效馳于我的腕下……我用不著它的時候,它在我的腦子里毫無蹤影,到用得著的時候它好像自己就跑出來。”語言運用的非理性特點,呂叔湘先生說得更明白:“打乒乓球的時候不可能每一舉手都測定一下角度的大小、腕力的強弱。同樣,說話的時候也不可能每用一個字都想一下它的定義,每說一句話都想一下它的組成。有人問:寫文章不是有‘字斟句酌之說嗎?對,有這回事。可是,仔細省察一下就會發現:1.不是每字必‘斟,每句必‘酌;2.所謂‘斟酌也很少是有意識地進行字義、句法的分析,多半是直覺地感覺這個字不合適,換那個字才合適,直覺地感覺這個說法不合適,換另一種說法才合適。”所以,縱然我們提倡素質教育,但我們并不能走西方式的教育模式,更不能數典忘祖,我們應留住自己的根。日本思想家中村元在《比較思想論》一書中指出:“中國人是一個偉大國民,其文化將作為中國精神流傳下來,如果拋棄了自己歷史悠久的文化基礎,中國早就停止不前了,也就永遠會喪失自己的文化。中國改革必須立足于中國自身的文化,而這種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國不能蹈襲西方文明的方法來進行改革。如果想拋開自己的文化基礎,去實現西方化,中國必然會崩潰滅亡。”這也就充分說明了中國教育也需要有中國的特色,為人師就有必要做好引導。
總之,教育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尤其是閱讀教學模式,關乎民族大計,中國傳統教育最著名的教本之一——《大學》開篇的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中國的閱讀教學更是離不開此。這也是為民族計,為國家人才儲備和長遠發展計。(作者單位:遵化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