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遠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有一位高手叫土行孫,他的看家本領就是能在地下穿行。現實生活中肯定沒有這樣的神人,但是有一種能鉆入地下進行轟炸的炸彈——鉆地炸彈。
“土行孫”的祖先
海灣戰爭讓世界認識了鉆地炸彈。1991年2月13日,位于巴格達西南方向的阿米里亞防空洞里躲避著許多伊拉克平民。這個防空洞的上表層是2.15米的鋼筋混凝土層,按說是十分安全的。可是,突然間一聲巨響,厚厚的覆蓋層被炸開一個直徑2米的大口子,一顆炸彈鉆了進來,在其中躲避的422名伊拉克平民有408名當場被炸死。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被稱為“阿米里亞防空洞慘案”。制造這一慘案的罪魁禍首,就是美軍發射的2枚GBU-28鉆地彈。
實際上,早在二戰末期,盟軍就曾試圖研制鉆地彈,用以摧毀德軍的地下軍事目標。就在德國宣布投降的前幾個月,英國海軍研制出了一種火箭推進炸彈“迪斯尼”。它能鉆透5.8米厚的混凝土,不過沒用上。“迪斯尼”可以說是鉆地炸彈的祖先,為今后的鉆地彈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鉆地絕技
鉆地炸彈是怎樣鉆到地下進行轟炸的呢?原來它有兩種不同的鉆地絕技,即“整體鉆入”和“復合侵徹”。
絕技一:整體鉆入
所謂“整體鉆入”就是整個彈體都鉆到地下去轟炸。具有這種絕技,是因為鉆地炸彈飛行的速度非常快,彈頭由特殊的材料制作而成,非常堅硬;超高的速度產生強大的動能,能把地下工事撞開一個口子,然后彈體鉆入工事內部。炸彈鉆入后,彈頭內的高能量炸藥被引爆,炸毀工事,殺傷里面的裝備和人員。
絕技二:復合侵徹
“復合侵徹”就是采用多彈頭魚貫而入的方式達到鉆地效果。聽起來是不是有些迷惑?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炸彈有好多個彈頭,在空中先發射其中的一個彈頭,把地面鉆出一個洞,然后再發射第二個彈頭,跟著第一個彈頭鉆的洞繼續往深處鉆。還可以發射第三個、第四個,直到把地下工事的表面擊穿為止。怎么樣?這種鉆地的絕技夠厲害吧!不過,要實現這一技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要讓不同的彈頭都能鉆到同一個洞里,需要非常精確的制導技術。
如何躲避
從二戰結束至今,鉆地炸彈的威力和精確性不斷加大和增強。現在最先進的鉆地炸彈由GPS制導,采用巡航導彈或者戰斗機發射進行攻擊,能穿透10多米厚的巖石或水泥層。如此巨大的威力,真是讓人無處可藏。那么,一旦遭遇到鉆地炸彈,如何才能逃避這個“土行孫”的追殺呢?其實,防御鉆地炸彈攻擊的方法無非是主動出擊和被動防御兩種方式。
所謂主動出擊就是利用衛星、雷達等各種偵察手段,盡早發現敵人的鉆地炸彈,然后主動攻擊,將其摧毀;或者用防御導彈攔截敵人正在飛行中的鉆地炸彈,讓它不能到達目的地。
被動防御首先要防止敵人的偵察,不讓敵人發現地下工事的位置;其次,就是要把地下工事盡量挖深,建造堅固,這樣一未再厲害的鉆地彈也鉆不進去了。
“土行孫”的新動向
矛與盾的攻防永無止境。為攻擊更深、更堅固的地下工事,鉆地炸彈正在進行著快速的革新,如今它呈現出以下一些新的發展趨勢,令躲避者更加難以防身。
隱身化
為了防止敵人的發現,以免被中途攔截,鉆地彈朝著隱身化的方向發展。未來的鉆地彈將廣泛采用“隱身”技術。它們多采用非圓截面外殼,在彈體外涂抹各種吸波材料,如一種正在研制的納米鉆地彈,能躲避現今所有的偵察設備。
高超速
為了增加穿透力,就要加大動能,提高飛行速度。未來高超音速技術的發展,將為鉆地彈“提速”。一種飛行速度高達6馬赫的鉆地彈正在研制中,它的鉆地速度超過2440米/秒。還有一種高超音速巡航“波浪騎士”鉆地彈,其巡航速度可達6.5馬赫,對沙地的貫穿深度有40米之多。
多功能
未來的鉆地彈將具備多種功能,彈頭有穿甲、爆破和燃燒等型號,使用者可根據攻擊目標的防護特點,靈活運用。例如裝有微波發射裝置的鉆地彈侵入地下指揮中心、通信中心和計算機控制中心等信息設施時,里面的電子設備將被強微波能燒壞,使電子信息系統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