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江
當父子倆快到家時,天已經黑下來了。母親早已準備好了晚飯,不時地在門口張望。母親看見他們出現在胡同口時,趕緊迎上去,拉著兒子的小手,一邊為他拍掉身上的塵土,一邊抱怨父子倆回來得太晚,而他們卻還在意猶未盡地回味著一路上的見聞。
錢學森在父母的早期啟蒙教育下,五、六歲時就已經能讀《水滸傳》了。書中的故事他都能非常生動地講給其他小朋友聽。講到緊要關頭,他還會學著書中的腔調,煞有介事地說:“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使得一幫小孩經常纏著他。
錢學森對《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特別感興趣。什么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在他看來都是了不起的英雄。有一天,他對正在看書的父親說:“《水滸傳》里的一百零八個英雄,原來都是天上的一百零八顆星星下凡到人間的。是不是人間的大人物,都是天上的下凡星星呀?”
父親先是驚愕地看著兒子,然后才想了想,不無高興地對兒子說:“《水滸傳》是古人根據梁山水泊的故事編寫而成的。其實,人間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像岳飛呀,諸葛亮呀,還有現在的孫中山呀,他們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們原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他們從小都熱愛學習,有遠大的志向,而且又有決心和毅力,不畏艱難,持之以恒,最后才做出了驚天動地、令人稱頌的事情。”
錢學森似有所悟地看著父親,說:“要是英雄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以后也能成為英雄了。”
父親高興地說:“你當然也可以當英雄呀。但是,你現在必須苦練本領,磨練意志,好好讀書,積累知識,將來貢獻社會。”父親用手摸了摸兒子的頭,非常欣慰地看著他走出房間。從那以后,“學習知識,貢獻社會”的錢氏家訓深深地烙在了錢學森的心里。
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是一個血雨腥風的年代,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當時,作為政治中心的北平,也籠罩在軍閥統治的黑暗之中。錢均夫雖然沒有卷入派系斗爭,但他對國家命運,社會民生非常關心。錢家的四合院里,不時會傳出爭論的聲音——這是錢均夫和朋友們討論時局呢。父親的朋友中有教育家、哲學家,很多人都是當時的文化名流。在這種朋友聚會的慷慨激昂中,錢均夫不是讓兒子躲到一邊去讀書寫作業,而是有意讓錢學森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來。
這時候的錢學森,已經是一個優秀的中學生了。父親這樣做是想讓兒子懂得禮節,增長見識。而錢學森也非常樂意聆聽叔叔伯伯們的高談闊論。有時候,他還很有禮貌地插上幾句,說出自己的觀點。對不懂的問題,錢學森會提出來向他們請教。漸漸地,討論似乎少不了錢學森了,有了他的參加,聚會多了不少樂趣,而錢學森也在這種端茶倒水,立侍左右,傾心聆聽,平等討論中讀到了中國社會這部大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