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清
古人說:詩有詩眼。眼乃神
光之所聚,詩眼則具有觀照全篇
的神奇作用。唐代詩人李白的五
言絕句《獨坐敬亭山》,詩題中的
“獨”字就是統(tǒng)領全篇的詩眼。緊
扣這一個“獨”字去悟解全篇,
就能夠更深入地領悟詩歌所描述的
藝術(shù)境界。先讀全詩,再逐一賞鑒吧。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獨”,透露了詩人當時境遇
在寫作此詩前十年,李白曾經(jīng)壯志滿懷地進入長安,希望施展抱負,有所作為。誰知官場黑暗,使他屢遭冷遇,甚至過上漂泊不定的生活。顛沛流離的生活讓他飽嘗人間辛酸,看透世態(tài)炎涼,從而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尋找安慰。因此,詩眼“獨”字,正是境遇使然,也奠定了全詩的基調(diào),為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意指明了方向。
“獨”,體現(xiàn)了詩人當時心境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首二句看似描寫眼前的景色,實質(zhì)上反映出詩人十分孤獨的心境——天上眾多的鳥兒都振翅高飛,越去越遠,直至無影無蹤;廣袤天空中的白云也不愿停留,飄然遠去,消失在天際。一個“盡”字,一個“閑”字,創(chuàng)設了令人難耐的靜謐境界。其實,自然界的空曠靜寂與詩人的心境是一脈相通的,這兩個字藝術(shù)地烘托出詩人的孤獨、寂寞之感。這也令我們浮想聯(lián)翩:鳥飛盡了,云去遠了,山間沉入耳無所聞、目無所見的境界,詩人 “獨坐”于此,沉浸在自然的悄無聲息中,已然是不辨物我、忘乎一切了。所以,詩眼“獨”字正是詩人心境的寫照。
“獨”,傳達了詩人寂寞之情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表面不見“獨”字,實質(zhì)蘊含了“獨”——詩人在鳥飛云去之后凝視蔥郁可愛的敬亭山,敬亭山似乎也在情意殷殷地觀望詩人,雙方無言相對,仿佛青山有情,眷顧詩人,而詩人也鐘情青山,不忍離去。其實,青山漠漠,何嘗懂得情愛,而“只有”二字,透露了天機——鳥飛云去,世間萬物都棄詩人不顧了,“只有”敬亭山不離不舍,與詩人默默相對。詩人愈是寫敬亭山“有情”,愈是反襯人世“無情”,逼得詩人“獨坐”山中。這里留給我們讀者的依然是一個“獨”字。
“獨”,表現(xiàn)了詩人自傲情懷
這首詩前兩句寫“獨坐”所見,后兩句寫“獨坐”所感。所見的是鳥盡云消,萬物棄我;所感的是青山眷顧,默默相伴。詩人為什么索知音于無情之物?因為他心中郁結(jié)著憤世嫉俗之情——既然污濁的塵世不容于“我”,“我”又何必俯首折腰?自然界青山隱隱,綠水迢迢,將“我”的孤獨之感寄予山水之間,融情天地,該是何等自由自在啊!
總之,詩眼“獨”字是解開全詩的鑰匙,我們寫作要選好“眼”,讀文也要緊扣“眼”。
(《獨坐敬亭山》,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