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濤
這是著名作家韋君宜寫的一則富有生活情趣的故事。“冤案”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打上引號?讀了課文后便能理解。
我冤枉了我的傻兒子。
[文章緊扣標題下筆,為下面敘述事情原委立下基調。]
這天下午,我發現我的抽屜里少了十塊錢。我懷疑是我的傻兒子拿的。根據:第一,他過去偷拿過我的錢,有“偷竊史”;第二,他在這天下午看見過我開抽屜拿錢,知道放鑰匙的地方;第三,這十塊錢放在最上層,很顯眼,偷起來方便。
[這一節寫“冤案”的由來。先還只是“懷疑”。]
有這三條“根據”,我就召集我家阿姨和我的小外孫一起來進行偵破。阿姨提供了部分“案情”:當我把桌上的十塊錢放進時,因為嫌麻煩,懶得開抽屜,是從抽屜縫塞進去的。阿姨怕錢掉出來,曾用一支鋼筆往里捅了幾下。她能證明十塊錢確在抽屜內。小外孫在吃晚飯時曾叫大舅吃飯,可他就是不吃,說腰疼。而我們大家在餐室吃飯時,他為什么卻一個人在我的寢室里和自己屋中間轉來轉去……這么樣大家一碰情況,越研究越像這么回事,于是決定“開庭”審案。
[這一節寫偵察案情,決定“開庭”審案。]
小外孫一開口就說:“你偷了姥姥的錢!”傻兒子立刻頂回去:“沒有的事!”然后我們進行“說服教育”。阿姨說:“你把錢花掉了,也不要你賠出來,只要你承認。”小外孫說:“坦白從寬,你說了沒事。你不說,反正這事是你干的。”我說:“我是病人,沒勁兒跟你吵,像話嗎?”阿姨說:“你把媽媽氣死了,怎么辦!”(制作建議:根據該段內容畫“開庭”審案的插圖。)
但是不管我們怎么說,講出多少根據,他也不辯駁,只是很簡單的一句話:“我沒拿!”
說破嘴皮,毫無結果。說是證據確鑿,但畢竟沒當場抓住,他死不認賬誰也沒轍。看起來這案子只好掛起來,等將來再慢慢審他。
[這三節寫審案過程,毫無結果。請注意傻兒子的回答“我沒拿!”它為下文設下伏筆。]
晚上,我坐在桌子跟前,又把抽屜重新翻了一遍,里邊確實沒有那十塊錢。忽然想起只摸了抽屜,還沒有摸本來藏不住東西的桌子上板,于是也摸。咦!萬想不到,在抽屜與桌板間還安有一條窄窄的木板,十塊錢正夾在那里!
底下,當然是我召集阿姨和小外孫,宣布平反“冤案”,我們向傻兒子公開道歉。他倒挺大方,只說了一句:“冤枉就是冤枉嘛,你們怎么想出那么多根據來冤枉我!”
唉,可不是,我們合情合理的一大套論辯,其實敵不過他沒有道理的一句真話:“我沒拿!”
[這三節寫真相大白,冤案平反。請注意這末了的議論,領悟其中的道理。]
這篇故事由“我冤枉了我的傻兒子”落筆,然后展開故事情節:“冤案”由來→偵察立案→開庭審理→真相大白。全文情節曲折,結構完整,尤其是“我懷疑”→“像是這么回事”→“反正這事是你干的” →“說是證據確鑿”等等,其實都不“確鑿”,這才造成了“冤案”。關鍵在于這篇故事啟示我們,對任何事情,不能只憑想當然,要求真務實,切莫冤枉了好人……
(《兒子的“冤案”》,選自廣西教育出版社《新語文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