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希賢
1895年至1897年,物理學三大發現對后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們分別是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三者皆與陰極射線的研究有很深的淵源,回顧陰極射線研究和三大發現的歷程,我們發現:這幾位科學家基于不同設想,對陰極射線管作過多方變革,都對相關研究有所推進,匯總起來,才有了三大發現。而形形色色的陰極射線管也反映了眾多學者的不同研究思路,這些都是思維多元化的集中體現。
科學的本質在解惑釋疑、探索未知,科學的靈魂在獲取新知與創新,創新寓于變革之中,變革之道在于思維多元化。思維多元化與大膽想象堪稱變革之源,而變革則是創新的必由之路。那么,提倡思維多元化又有什么依據呢?依據之一:任何事物皆有多種表征,看事物不能只持單一視角。比如貝克勒爾,發現鈾的天然放射線有多種特性,其一是使氣體分子電離成帶電的離子,其二是有極強的穿透性。居里夫人利用上述第一種特性,發明石英晶體壓電秤,用于檢測瀝青鈾礦殘渣的放射性強度,結果發現了比鈾輻射強800倍的鐳,獲得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盧瑟福則利用上述第二種特性,測試鈾輻射的穿透力,推論鈾輻射按穿透力從小到大、至少包含有a與B兩種射線成分,并預言可能有第三種y射線的存在,其穿透力更強。此后,盧氏等人相繼證明,d射線是帶正電的氦原子核,B射線是帶負電的電子,y射線是不帶電的電磁波。而盧瑟福也因此發現獲得19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梢姡瑳]有方法、材料和觀點等的變革以及視角的變換,就不會有上述發現。
依據之:事物的內涵皆有多個層次,對它們的認識就不能只停留在其表象上。事物的表象具體而感性,容易獲知;事物的內涵,包括其本質,既看不見也摸不著,非借助想象不能洞察。
依據之三:任何事物的存在皆非靜止和孤立的,剖析事物須關注它的變化發展及其與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關系。
依據之四:同一新事物的妙用可能變化無窮。陰極射線、x射線與放射線皆有使空氣電離成帶電離子的共同特征,而這一特征至少已有3種妙用。湯姆森由此想到提高放射管真空度的辦法,解決了陰極射線在靜電場中不發生偏轉的問題。居里夫人利用它制成石英壓電晶體秤,將放射性與砝碼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聯系在一起,極富想象力地解決了放射性強度的檢測問題。威爾遜利用x射線的特性首次記錄到a與B粒子在云霧室中的徑跡,為粒子物理學提供了基本的實驗手段。
所以,科學技術上要創新,一定學會玩變革的“游戲”,在思維多元化上下功夫。思維多元化的基礎是廣博的學識及對所研究事物全方位的深入理解,以及對變革與發展空間的豐富想象。深入理解就要學會鉆進去,將來自前人相關的雜亂信息條理化,從而發現詮釋尚不夠完美的問題。
想象則要求思考一定要跳出來,不能拘泥于前人認識事物的條條框框,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愛因斯坦認為,整個科學只不過是由每天的思考積累而成。因而他特別強調,治學要善于思考。牛頓也說過,他的成就歸功于精密的思考。而沃森干脆地說,他的大學生涯就是學習思考。這正是尋找變革空間、走出創新之路的竅門所在。所謂的“沒有理解,何來獨立思考;而沒有獨立思考,又何來創新”,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思維多元化的關鍵還在于獨立思考。只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發展多元化思維,為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