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健
王興華訴黑龍江無線電一廠,第三人王振中、呂文富、梅明宇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糾紛提審案
王興華、王振中、梅明宇與無線電一廠于1990年11月1日簽訂了專利技術轉讓合同,許可無線電一廠使用88202076.5號單人便攜式浴箱專利技術。期限自合同簽訂起至1996年3月專利到期止。合同還就入門費和專利許可使用費的支付方式等作出約定。無線電一廠按照合同的約定生產銷售了部分專利產品并支付了部分使用費。1991年3月20日,王興華與無線電一廠簽訂終止合同協議書,以該合同涉及的單人便攜式浴箱的結構形式在生產中無法實施為主要理由終止了合同。1993年7月10日以后,無線電一廠停止支付專利使用費。王興華等人向一審法院提起訴訟。此外,王興華與王振中、梅明宇、呂文富因涉案專利權屬發生糾紛,經法院審理確認專利權屬為王興華、王振中、呂文富共有,梅明宇參與該專利的效益分配。
此案經原審法院一審、二審、再審,并經最高人民法院提審。原一審法院駁回王興華等人的訴訟請求,原二審法院撤銷原一審法院判決,改判無線電一廠支付王興華等專利使用費324萬余元。原再審法院撤銷二審法院判決,維持一審法院判決。最高人民法院經提審審理撤銷原再審判決,基本維持原二審判決。
此案爭議的焦點是如何認定王興華簽訂的終止合同協議書的效力。原一審和原再審判決均認為,由于在簽訂專利許可合同時王興華是專利證書記載的唯一的專利權人,雖然還代表王振中等其他人,但其簽訂終止合同協議有效。最高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專利權人與其他非專利權人共同作為合同的一方當事人,與他人簽訂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且合同中明確約定了其他非專利權人的權利義務的,專利權人行使專利權應當受到合同的約束,非經其他非專利權人同意,專利權人無權獨自解除該專利實施許可合同。
北京市王碼電腦總公司訴中國東南技術貿易公司“優化五筆字型”專利侵權糾紛案
原告王碼電腦公司是“優化五筆字型”技術發明專利權人之一,該專利是五筆字型技術發展過程中的第三版技術。被告東南公司制造、銷售的東南漢卡中使用了五筆字型發展過程中的第四版技術。王碼公司訴稱東南公司侵犯其專利權。經對比分析,五筆字型第四版技術與“優化五筆字型”專利技術相比,兩者存在一定的區別,這些改進產生了明顯的技術效果,使得五筆字型第四版技術的最高輸入速度比五筆字型第三版的最高輸入速度提高近一倍。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東南漢卡使用的五筆字型第四版技術與“優化五筆字型”專利技術屬于同一類漢字編碼體系,在技術上有聯系,但二者的區別也是明顯的,這些區別是具有實質性的。因此,五筆字型第四版技術與“優化五筆字型”專利技術是兩個計算機漢字輸入方案,不存在覆蓋和依存關系,因而不構成對“優化五筆字型”專利技術的侵犯,據此判決駁回王碼公司的訴訟請求。
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在中國的計算機領域中可謂盡人皆知,曾被稱為“中國第一軟件”,加之本案被告使用的五筆字型第四版也是社會上廣泛使用的版本,案件的處理結果將會對使用五筆字型是否侵權產生巨大影響,因此本案的審理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本案中,原告的五筆字型第三版獲得國家專利,而被告使用的是五筆字型第四版,本案的焦點就是五筆字型第三版專利權能否覆蓋五筆字型第四版。由于五筆字型第三版的保護范圍是“采用經優化(優選)的220個字根構成簡繁漢字和詞語依形編碼的編碼體系”,而第四版的許多技術特征已遠遠超過了第三版發明人的權利要求,因此,第四版并沒有落入第三版專利保護范圍之內,法院據此判決王碼公司敗訴。
大連仁達廠訴大連新益公司專利侵權糾紛提審案
大連仁達新型墻體建材廠(仁達廠)是“混凝土薄壁簡體構件”實用新型專利權的獨占實施被許可人。2002年初,仁達廠發現大連新益建材有限公司(新益公司)生產與專利相類似的產品并投入市場,即向遼寧省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專利侵權之訴。
一審法院認為,與專利技術方案相比,新益公司的被控侵權產品的筒管部分少一層玻璃纖維布,簡底部分沒有玻璃纖維布。但在手段、功能和效果上,與涉案專利基本相同,構成等同侵權。判決新益公司停止侵權,賠償損失。該判決被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維持。新益公司認為該判決有錯誤,于2004年7月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最高人民法院提審認為,凡是專利權人寫入獨立權利要求的技術特征,都是必要技術特征,都不應當被忽略,而均應納入技術特征對比之列。本院不贊成輕率地借鑒適用所謂的“多余指定原則”,只有對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給予全面、充分的尊重,社會公眾才不會因權利要求內容不可預見的變動而無所適從,從而保障法律權利的確定性,從根本上保證專利制度的正常運作和價值實現。專利獨立權利要求對筒底和筒管的壁層結構分別給予了明確記載。因被控侵權產品筒底的水泥無機膠凝材料中不夾玻璃纖維布,而專利產品簡底的水泥無機膠凝材料中間隔夾有至少兩層以上的玻璃纖維布,故兩者不屬于等同特征。又因專利權利要求書在敘述玻璃纖維布層數時,明確使用了“至少兩層以上”這種界線非常清楚的限定詞,說明書亦明確記載玻璃纖維布筒的套疊層“可以少到僅兩層”,故在解釋權利要求時,不應突破這一明確的限定條件。被控侵權產品筒管部分在水泥無機膠凝材料中夾有一層玻璃纖維布,不屬于與專利相應技術特征的等同特征,更不是相同特征。因此,被控侵權產品沒有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新益公司的行為不構成對涉案專利權的侵犯,最終判決撤銷原審判決,駁回仁達廠的訴訟請求。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次明確在專利侵權判定中一般不適用所謂的“多余指定原則”,在專利理論和實務界產生重大影響。
濟寧無壓鍋爐廠訴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第三人舒學章發明專利權無效糾紛提審案
舒學章于1992年申請了“一種高效節能雙層爐排反燒鍋爐”的發明專利。濟寧無壓鍋爐廠以違反禁止重復授權為由向專利復審委員會請求宣告該發明專利權無效,并提交了舒學章于1991年申請并在該發明專利授權日前已經終止的一項實用新型專利做對比文件。專利復審委認為,涉案發明專利授權時該實用新型專利已經終止,不存在兩個專利權共存的情況,因此本發明專利權的授予不違反禁止重復授權的規定,維持專利權有效。濟寧無壓鍋爐廠不服該決定,起訴至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該院維持復審委的決定。濟寧無壓鍋爐廠上訴至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該院認為,重復授權是指同樣的發明創造被授予兩次專利權,本案實用新型專利終止后又授予發明專利,相當于把已進入公有領域的技術又賦予了專利權,應屬重復授權,遂撤銷一審判決和復審委決定。舒學章和專利復審委向最高法院申請再審。最高法院審理后,撤銷二審判決,維持一審判決和復審委決定。
本案的焦點在于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允許同一申請人就同樣的發明創造既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又申請發明專利,但在后授權時申請人須放棄在前授權的行政操作是否符合專利法上的禁止重復授權原則,也涉及到我國專利局過去依此授予的數千件專利的生死存亡問題。最高法院通過本案明確了對專利法上的禁止重復授權原則的理解和相關行政操作的合法性,澄清了專利法上的“同樣的發明創造”概念的內涵。
最高法院認為,專利法所稱的同樣的發明創造,是指保護范圍相同的專利申請或者專利,在判斷方法上應當僅就各自請求保護的內容進行比較即可;專利法上的禁止重復授權是指同樣的發明創造不能有兩項或者兩項以上的處于有效狀態的專利權同時存在,而不是指同樣的發明創造只能被授予一次專利權,有關行政操作并不違背立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