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的發明與施特勞斯的指揮
黃小平
愛迪生一生留下2000多項發明成果,而每一項成果的發明過程都是極其艱難而復雜的。以電燈發明為例,他前后一共做了2000多次實驗。一個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那么,愛迪生又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和精力中,創造出那么多的發明成果,經歷著那么艱難而又復雜的實驗過程呢?
為了揭開這個謎底,我查閱了有關介紹愛迪生的書籍。最近,在閱讀一本《愛迪生傳》時,才解開了這個謎團。書中說,從愛迪生的發明來講,“愛迪生”的稱謂,不僅僅是指愛迪生本人,而是他所率領的一個研究團隊。也就是說,愛迪生的發明,不只是愛迪生一個人的發明,而是愛迪生率領的團隊所共有的發明;愛迪生所經歷的極其艱難而又復雜的實驗過程,也不是愛迪生獨立完成的,而是這個團隊所共同完成的。
據《愛迪生傳》中介紹,愛迪生的個性“像電燈一樣,照亮整個房間”,他很善于激發團隊中每一位隊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善于根據每一位隊員的特長,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所以,團隊中的所有隊員都樂意跟他一起工作,都樂意為他效力。
原來,愛迪生的發明,不只是他個人的發明,而是以他為首的所組成的一個團隊的發明。愛迪生的聰明,就在于他深深地懂得,一個人的聰明和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借助和依靠他人的聰明和力量,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產生超人的智慧,這也是愛迪生在科學發明史上創造一個又一個神話和奇跡的根源所在。
由愛迪生的發明,我想到了施特勞斯的指揮。施特勞斯高超的指揮才能,憑借的也不是他一個人,而是他所指揮的一個團隊。1872年,“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來到美國。美國人想創造一個世界之最,請施特勞斯指揮一場由2萬人參加演出的音樂會。一個指揮家一次指揮幾百人的樂隊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何況是2萬人?
然而,施特勞斯卻成功地指揮了這個由2萬人組成的樂隊,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那么,施特勞斯是怎樣指揮一個如此龐大的樂隊呢?施特勞斯說,其實他只是指揮了100人。原來,施特勞斯擔任的是總指揮,下面有100位助理指揮,他所指揮的,就是這100位助理指揮。2萬人的樂隊,再由這100位助理指揮去指揮,每位助理指揮分攤下來,也僅僅指揮了200人。
指揮一個樂隊與管理一個企業、一個團隊有看異曲同工之妙。你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管理好每一個人,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指揮好、管理好你身邊的、離你最近的人,只有管理、指揮好了他們,你才能通過他們再去指揮、管理好更多的人。到最后,連你自己也無法想象,你所指揮、管理的竟是千軍萬馬!
(袁德貴摘自《雜文報》)
一千兩黃金的福報
林清玄
有一個青年,二十歲的時候,就因為沒有飯吃而餓死了。
他到了閻王爺的面前,閻王從生死簿上查出,這個青年應該有六十歲的年壽,他一生會有一千兩黃金的福報,不應該這么年輕就餓死。
閻王心想:“會不會是財神把這筆錢污掉了呢?”于是把財神叫過來質問。財神說:“我看這個人命格里的文才不錯,如果寫文章一定會發達,所以把一千兩黃金交給文曲星了。”
閻王又把文曲星叫來問。
文曲星說:“這個人雖然有文才,但是生性好動,恐怕不能在文章上發達,我看他武略也不錯,如果走武行會較有前途,就把一千兩黃金交給武曲星了。”
閻王再把武曲星叫來問。
武曲星說:“這個人雖然文才武略都不錯,卻非常懶惰。我怕不論從文從武都不容易送給他一千兩黃金,只好把黃金交給土地公了。”
閻王再把土地公叫來。
土地公說:“這個人實在太懶了,我怕他拿不到黃金,所以把黃金埋在他父親從前耕種的田地,從家門口出來,如果他肯挖一鋤頭就挖到黃金了。可惜,他的父親死后,他從來沒有挖過鋤頭,就那樣活活餓死了。”
最后,閻王判了“活該”,然后把一千兩黃金繳庫。
這是一個流行的民間故事,里面會有非常深刻的寓意,是說一個人擁有再大的福報和文才武略,如果不肯踏實勤勞地生活,都是無用的!
另一個寓意是,對于肯去實踐的人,每一步,每一鋤頭都價值一千兩黃金。如果不去實踐,就是埋在最近之處的黃金也看不到啊!
(摘自《林清玄散文集》)